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周末时评 > 阅读新闻

少读“鸡汤”多读书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朋友圈被各式各样的“鸡汤”所占领,《不要去打扰别人的幸福》、《你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可以不漂亮,但你必须精致》……类似的标题及内容几乎天天能在我们的朋友圈看到,教你变漂亮、激励你上进、教你做人……这些“鸡汤”看完让人顿时醍醐灌顶,神清气爽,有精神脱胎换骨之功效。

然而,“鸡汤”虽补,但大补伤身。与其多读几篇“鸡汤”来“益气醒脑”,不如多读几本经典名著来“强身健体”,更能引发你的思考,增长你的知识,提升你的境界。

我们所说的“鸡汤”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美味香醇的老母鸡汤,但也跟老母鸡汤一样具有“补虚”的功效。这里所说的“鸡汤”,就是“充满知识与感情的话语”,柔软、温暖,充满正能量。

“鸡汤”最早起源于一个叫杰克·坎菲尔德的美国人。在过穷困潦倒的45 岁生日时,他画了张一万美元的钞票,挂在房间里,紧盯着看,然而他就感觉“上帝伸出手来,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感觉自己被安慰了。自此,他开始做励志书作家,写了100个让人激发志气,天天向上的小故事,并把书取名为《心灵鸡汤》。书十分畅销,《心灵鸡汤》第一年就狂销800 万册。于是他再接再厉,分门别类给各类人群写鸡汤,全世界最伟大的励志书系列作者坎菲尔德,写了80本《心灵鸡汤》,至今卖出8500 万册,平均每本100 多万册。曾经一度有7 本《鸡汤》并列为纽约时报畅销书榜。

鸡汤的故事虽然大多是编的,但却披着“真实”的外衣,能激发读者的心灵力量。在现在来说,鸡汤是一种安慰剂,可以怡情,在睡前、等公车地铁时作阅读快餐;亦可在挫折、抑郁时使用,疗效直逼“打鸡血”。这也是“鸡汤”风靡不衰的原因。

纵观所有“鸡汤”的目标群体,无非就是年轻母亲“鸡汤”、孩子“鸡汤”、两性“鸡汤”、职场“鸡汤”、生活“鸡汤”等等。这些“鸡汤”所面对的这些人群正处于一个迷茫的状态,他们感到压力、感情脆弱、需要希望和自我安慰。当一个人处于挫折阶段,比任何阶段都需要关怀和爱。

而且,在现代互联网的发达,手机成为了人们生活中所必不可少的一样事物。碎片化的时间、浮躁的氛围,让大多数人都失去了仔细阅读和认真思考的耐心。他们遇到挫折,他们焦躁,他们无法保持冷静和理智,他们急需通过阅读文字,感悟文字背后的力量来补充“精神食粮”。因此,“鸡汤”干货的出现正是迎合了他们的需要。

一篇鸡汤,不长,两千字左右,是他们日常阅读所喜欢的“快餐”文化篇幅。他们焦躁不定的心,在看到别人的总结,别人所论述的价值观后,仿佛自己就能有共鸣,除了有“英雄所见略同” 的感受外,阅读最主要的“品味”、“感悟”、“升华”就丧失了。

现在走进书店,摆在最显眼位置、最畅销的书籍,总是那些层出不穷的鸡汤书,教你如何变得美丽、如何在职场如鱼得水、如果获取人生第一桶金。反观,拜访经典名著书柜的人则是寥寥无几,除了为了应付学校课程需要购买这些书籍的中小学生外,也没看到有几个读者。

而且,从经典名著书柜书籍的摆放都能看出此类书籍的不受重视。在我市多家书店,文学作品的摆放都是混乱的,中国古代文学里掺杂着现当代的文学,还有些是掺杂着日本文学、欧美文学一起,可见销量惨淡,店员也不重视书籍的摆放。然而,那些“鸡汤”却占据着最好的位置,一本本平铺开来,随时等着被哪位心仪之人带走。

我并不是鼓吹“鸡汤”无用,“鸡汤” 作为安慰剂,存在即是合理,但不能当成“粮食”。历经时间沉淀的经典文学作品才是真正的“主食”,在你静下心细细品读,真真正正去深入体味和思考时,它的内容思想却会跟随着你由内而外地影响着你指导着你。经典之作的成就不仅在于故事,也在于其中随处可见的智慧。因此,不要说你没有时间读书,你只是需要把读“鸡汤”的时间用来读经典名著罢了。

刘 曦



相关热词搜索:鸡汤


上一篇:让非遗项目“活”起来
下一篇:敢给差评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