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河塘,今能重游否?
进入三伏,面对酷暑,当最忆啥?一湖碧水!确实,炎炎夏日,最爽的度暑方式莫过于把自己泡在水里。17 日,近 2000名泳士畅游万绿湖,相信无人不叹服,万绿湖这难得的好水。
试想1958 年,几千人依山围库,搬迁移民,兴建新丰江水库时,也许未曾想到,万绿湖与市民关系能有如此密切,渴了,想;热了,也想,可谓无时不刻不在想,足可套用一首流行歌词来形容:万绿湖,你是我的骄傲,我为你自豪,我为你欢呼,我为你祝福。你的名字,比我生命更重要!
一
据当地周氏族谱记载,地处东源漳溪畲族乡中部的汶水塘,乃当地最早的小型水利工程,最初落户的周氏倾一族之人围泉挖掘而成,建塘已逾两百年之久,成就了汶水塘一带“鱼米之乡”的两百多年佳话。
与万绿湖浩瀚水面相比,汶水塘可谓“小巫见到大巫”,水面最大不过十亩,然亦滋养一方,其年年因正月初三捕鱼狂欢节而名动四方。周氏老祖宗筑塘时曾立下规矩,一年中除正月初三外,不能捕鱼,但可以游泳,并把“五月初五”定为一年一度汶水塘游泳节。生活在塘边的人没有不会游泳的,个个都是游泳好手。池塘夏草长,圆柳变鸣禽,爬上塘边古槟榔树,从八米多高处一跃而下,宛如浪里白条般,湖面飞溅起一人多高浪花,引得围观众人一阵欢呼。
二
畅游万绿湖,让人向往!戏耍汶水塘,让人眼羡!夏日游泳,河源乡间各村也有各的“地盘”,那就是散布在村庄周围的大大小小的河溪。然不知何时,清清的小河不见了,那曾载着孩子们度暑的欢声笑语的小溪也不见了,“下河游泳”,更是成了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
说起家乡的小河塘,无人不起故乡情思,从幼儿背诵“几处早莺争暖树”之类的古诗,到长大朗诵“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之类的现代文,那情结不知何时在心底深深扎下了根。有网友更是深情地写道:从山里出来的孩子,最牵挂的,自然就是你。儿时的小溪,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每到夏天,我们在小溪怀中摸鱼、游泳、打水仗,多少欢乐的日子,多少幸福的时光,随水而流。悠悠小溪,流淌的全是淡淡的乡愁。
三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再没有比让家门口的那条小河清澈起来、欢畅起来,更能激发我们的认同感了。闭眼想想清水,睁眼看看污染,谁能说中小河流整治不是一件大事?它理应成为所有河源人的一次自发行动,远道而来的游客不能没有惊喜,水乡孩子的童年不能没有回忆,远方游子更不能缺少乡愁。
家乡的河塘,今能重游否?自去年起,全市大规模开展中小河流整治,花了大把白花花的银子,然整治效果如何,未到现场亲见。不过,从空中航拍的照片来看,确实很好看,令人眼前一亮,莫不是昔日清清的小河又“回来”了?然成效到底如何,窃以为,眼睛有时也会欺骗自己,何不下河下塘体验一番,能畅游才是硬道理。几个县区整治小河流也比一比,赛一赛马,一个县区应该能搞出一两条能游泳的河出来。
四
你爱水吗?很少有人会给出否定的回答。你做到了吗?很少有人能给出肯定的回答。
水乃生命之源,爱水是匹夫之责,窃以为,要使水环境长治久安,必须像发展足球一样从娃娃抓起,从最基础的水知识、水文明、水文化普及抓起,特别是河源这样的水城,治水知识应该进入乡土教材,成为爱国爱乡教育的重要部分,通过课堂教育、日常实践,让孩子明白水文明的要义,摒弃长期以来不自觉养成的“ 水陋习”,使一个个家庭植入水文明基因,使知水、爱水、亲水、护水行为成为社会自觉。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