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周末时评 > 阅读新闻

七月半裹灰水粽,你约了吗

立秋过后,暑气未见退,倒时晴时雨,也觉有些凉气。七夕,笔者到和平合水兴径村采访83 岁老党员曾欠娣,老人家当天做了两件“大事”,一到山间装七夕水留给儿孙,二烧豆荚制灰水准备七月半裹灰水粽。老人讲,七月十四中元节, “贵过清明节”,老辈人传下来的,裹灰水粽是必备的。

当天,兴径村家家户户用大锅点火烧豆荚、稻草、木棘等,准备制灰水。黄女士特意烧了两锅,城里亲戚多,怕一锅不够用。随着一阵噼里啪啦的声响,炊烟袅袅而起,一股稻草、木棘、竹子混合的味道弥漫在村庄每个角落。

灰水粽在和平备受青睐,曾被评为和平十大特色小吃之一。然其制作却不易,尤其制灰水,尤为麻烦。要到山林里砍一些鸭脚木,或用收割的新稻草,或新收获的黄豆荚烧成灰,晾凉后放进垫好稻草的箩筐,用开水冲泡草木灰,经过反复过滤,澄清,最后成黑黑黄黄的灰水,有点像中药,不好看但好闻,有淡淡的草香。用这样的灰水浸泡出的糯米色泽微黄,有一股灰水特有的香味。

说起煮灰水粽,和平至今还有一种比较老式的方法——“ 暗粽”,就是用缸装好粽子,还要把缸全身用和好的黄泥封好,缸口要放一片焦叶再盖盖子!在门外空地上放好,生一堆火烤,一般要烤到第二天才能熟。有时为了图方便,邻居几家合烤一堆火,据说下雨时还不能断,要搭个草棚挡雨!

待粽熟之时,糯香、稻草香、粽叶香等互相融合,香味扑鼻,弥漫村庄每个角落。这种煮粽方法在2005 年还曾被凤凰卫视介绍向全球华人推介。

农谚云:“小暑小割,大暑大割;立秋栽尽,处暑不栽。”农历七月十四,和平夏收秋种基本结束,辛苦劳作半年,农民趁农闲自然要庆祝一番,故中元节也有庆丰收之意。一些地方常在端午节吃粽子,而和平为什么会是在中元节这天来裹灰水粽,至今难有令人信服的解释。

《岁时广记》有云:“烧艾灰淋汁煮之,其色如金”,曹植也有诗云:“煮豆燃豆萁……”,客家先民把本应该丢掉的豆苗灰漏水和糯米加工制作成具有特色的灰水粽,足见其智慧。其实,制出来的灰水主要成分为天然植物碱,有防止积食、促进消化吸收以及补充微量元素等功效。

兴径产的灰水粽,饱满相粘,金灿鲜亮。一口咬下,微带碱咸,口角沁香,齿间糯滑。慢慢细品,质地细腻,柔韧相兼,柔而不烂,韧而耐嚼,特别是那一股子清香,让人久久回味不能忘怀。如今,身处闹市,“粽”有百态,配料也多,猪肉、鸡肉等样样皆有,花生、黄豆、板栗也不缺,更有莲蓉、糖之类,然食之却粽味全无,那昔日的灰水粽味让人迷恋。

有网友深情写道:母亲把采集的鸭脚木、芝麻茎、茶籽壳、扫把枝,统统烧成灰在锅头里,然后冲上清水再烧滚,过滤清除残渣,等到冷却,装到瓶子里,等到包粽子的时候,拿出来用。有时,天气闷热,母亲也会把灰水倒进煮熟的粥里,让粥不变味,还可以解暑。包粽子,母亲更喜欢用灰水和糯米搅和在一起,一个星期过后也不会变味,更不会生毛。有些东西,一旦错过了,就永远不再来。有些东西错过了,还可以弥补,譬如故乡的灰水粽,只要想吃还可以包的,但是味道却不一样,家的味道,母爱的味道,一旦错过了,就无法去弥补了。

确实,姑且不论灰水粽,但就中元节来说,随着时代变迁,风俗习惯及过节方式也渐渐有所改变。当地不少村民认为,过中元节原意是祭祀祖先,除了寄托对祖先的思念,更重要的是珍惜与身边亲人共处的时光,开心地吃一餐团圆饭。

怀念祖先,重在心意,最重要的还是对在身边的亲人好,让他们过得幸福。一些市民也说,能在节日回家看看老人,吃一餐团圆饭,就是最好的过节方式。一家人回来吃团圆饭,和家人能聚在一起最重要。

七月半将来临,裹灰水棕,约了吗?别让家乡老母倚门而待,别让家乡老父暗自抹泪,常回家看看吧!

■ 张涛






上一篇:养狗也要讲文明
下一篇:吹响科技强国建设号角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