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孩子“城市病”,家长是良方
湖南卫视曾有一档著名的真人秀《变形记》,让城里孩子和农村孩子交换身份生活。城市的孩子去农村,在四处碰壁的情况下逐渐学会了做家务,与人沟通,回到城市后,在父母看来收获颇多,“变勤快了不少”。
这种患有“城市病”的孩子不是个案,也不是特例,他真实存在于每一个家庭。有些人看到了,重视了;有些人则不以为然。但,孩子的“城市病”真的是一种病,得治。
一
从百度百科上,我们能够了解到, “城市病”是指由于城市人口、工业、交通运输过度集中而造成的种种弊病。它给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带来了烦恼和不便,也对城市的运行产生了一些影响,所以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城市病”。“城市病”不仅体现在城市的建设上,也体现在孩子的教育中。
随着我国城镇化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孩子离开了大自然这个天然的游戏场,远离自然环境、在封闭单元房中生存、物质生活过于丰富等,导致一些孩子视力下降、肥胖、孤独、自闭、懒惰。这些由于城市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发的各种问题,专家学者统称为孩子的“城市病”。
这些孩子他们大多养尊处优,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叛逆、任性、脆弱等负面词语都是很多城市孩子身上的标签。而孩子的“城市病”主要体现在日常的生活小事上,比如他们认为父母为他们做什么都是“理所当然”,不知感恩;他们每天都与手机、ipad为伍,谈论最多的是新款的手机游戏哪个好玩;他们不知柴米油盐贵,不珍惜粮食;他们每天在家无事只负责“葛优瘫”,家务事从不沾身……这些都不是现代教育所愿意看到的现象。
二
面对这些孩子的“城市病”,有些家长开始警醒,有些在假期的时候带孩子回乡下老家居住,有些就给孩子报名参加夏令营、冬令营等集体培训班,希望孩子通过亲近自然,参加农耕体验活动、集体生活,改掉身上的“坏毛病”。其中,“学农”是这些家长给孩子定的暑期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给孩子一个接触农村、体验农村、了解农村的机会,让孩子通过深入农业基地学习各种农业知识,体验劳动,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也有专家表示,“学农”的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劳动意识,还能激发孩子们对农业知识的好奇和兴趣,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
当然,参加这类活动的效果往往是非常立竿见影的。有个朋友的孩子暑假在农村呆了一个多月,回到城市的家里,人黑了,瘦了,精神了,饭量也见长了。为了延续孩子暑期的农耕体验活动,不让孩子重返过去的 “城市病”,朋友在自家阳台辟了一小块地,专门让孩子种植蔬菜瓜果。如今,他的孩子每天放学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打理自家小菜园,不再是拿着手机和ipad。
三
当然,“学农”也并不是能百分百治愈“城市病”,但不妨把它看成是“治疗” 城市病的引子,将它看成是改变的开始。参与“学农”后,让孩子看到了自己身上的无限可能,让他们产生一种“原来我也可以”的自豪感。接下来,就是将这股劳动改变自我的风气延续下来,而这就需要一个配合的“家长”。
人们都说,“每一个成功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成功的家长。”同理,“每一个‘城市病’孩子的背后也都有一个‘爱的不得当’的家长。”教育界有句名言:没有教不好的差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在这里,可以换一个说法:没有治不好的“城市病”,只有不会配合“治疗” 的家长。因此,想要更好地矫正,也主要靠父母发力。家长要学会放手,让孩子自己动手,从小事做起,多做家务劳动,懂得劳动的意义,增强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和义务感。毕竟,你回到家,你不是贵宾,你是主人。孩子的“城市病”,并不仅仅是孩子的“病”,而是家庭的“病”。只有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努力,才能够治好。
刘 曦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