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时政要闻 > 阅读新闻

为打造“文化河源”贡献力量

 

采访对象:马超环

职业:河源39 文化艺术中心负责人

从业时间:2009 年从事文化行业至今

2009 年,市政府提出要打造“文化河源”,时任市委书记陈建华指出,21 世纪城市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文化的竞争,“文化河源”成为了必然趋势。虽然身为海外侨胞,但河源始终是我的故乡,抱着在他乡发展不如在家乡发展、为打造“文化河源”贡献一份力量的信念,我放弃花了半生心血经营的服装产业,将目光转向了河源的文化产业。

尽管当时河源的文化产业不少,一些文化产品也进入了市场,但是产品单一,没有形成规模和品牌,也缺乏交流、购买的平台。当时我就想,河源要成立一个文化城,将文化产品集中起来,将更多专业人士集中起来,共同研究、开发河源的文化产品,将其打造成集创作、展览、交易、拍卖、鉴赏、讲座于一体的综合文化交流活动平台,让更多人加入到支持河源文化产业的发展上来。为此,2009 年两会期间,我和其他两位港澳委员共同提交了《发挥民间力量,打造文化品牌,建立河源文化商品城》的提案,希望用实际行动为河源的文化产业做一点贡献。我的39 文化艺术中心(当时叫雍雅文化艺术城)就在“文化河源”的号召声中开建,首期工程“天驹文化艺术”于2010 年1 月12 日开馆。

河源是客家古邑,客家文化源远流长,文化艺术方面的人才更是卧虎藏龙。这些年,我看着河源的文化企业从过去的寥寥几家发展到现在的上百家,看着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拔地而起,看着群众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让我越发有了要发展好河源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我觉得要建设“文化河源”,还需要有支撑的市场的本土的文化品牌。优秀的传统文化多珍藏在民间,想办法变这些“文化”为商品,打造河源的文化品牌,为河源的经济发展寻求新的商机。

短评:近年来,随着“文化河源”建设的推进,我市各类文化设施不断建设、完善,市恐龙博物馆、市叶绿野美术馆、客家文化公园、文化广场等已成为文化活动集中开展场所。从2013 年起,河源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总投资3.85 亿元的市图书馆新馆、市博物馆、市档案馆新馆更是其中的代表作。马超环所期盼建设的文化之城正在不断实现,我们也相信,通过更多像马超环这样不忘桑梓的客家人,河源未来的文化产业将会更加繁荣。

本报记者 谢素婵



相关热词搜索:河源 贡献 力量


上一篇:东源举行招商引资活动 52项目集中签约开工竣工
下一篇:河源市档案局业绩不凡 获全国先进集体表彰奖励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