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实现发展动力转换
13 日,省科学院在广州以外建设的第一家综合性研究院——广东省科学院河源研究院正式落户我市并举行揭牌仪式,广东省科学院——韩国电子部品研究院(GDAS--KETL)联合研究中心、广东省科学院电子专业孵化器、河源市创业创新孵化基地等一同揭牌。
本报记者陈仕平摄
本报讯 记者 刘曦 13 日,我市召开创新驱动发展大会,明确了今后这一战略实施的目标任务、路径措施、任务要求,为下一步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清晰的方向指引。会议提出,要大力推动科技领域创新,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推动河源发展升级换挡、提质增效。
我市要实现2018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创新驱动发展的使命更重、任务更加艰巨。市委书记张文指出,没有创新,河源就没有出路、没有未来,各级各部门要坚持将创新驱动发展贯穿到工作中,特别是牢牢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大力推动科技领域创新,占领先机、赢得优势,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推动河源发展升级换挡、提质增效。他要求,要全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重点工程,借力深圳提升我市创新水平,着力培育发展创新主体,加快建设科技创新载体,加快构筑科技创新人才高地,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张文强调,全市各级各部门要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强化创新保障,努力形成全市上下广泛参与、齐心协力、共同推进的工作合力,使创新驱动蔚然成风。
市长彭建文指出,创新驱动是开启河源发展与保护共赢、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钥匙”。他强调,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坚定信心强推进,着眼于创新主体的培育和创新文化的营造,在高企培育、平台建设、孵化育成体系建设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提升我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能力和水平;要强化考核,建立一套可操作、可量化、可监测的创新工作考核指标体系,科学、系统地评价我市创新驱动发展水平,加强对各级各部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监督考核,用数据和实事说话。
观点:
成为深圳创新的“支流”
深圳的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人才创新、产业创新、文化创新等走在全国前列。当前,深圳正全面对口帮扶我市,张文指出,全市各级各部门要结合我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际情况和工作部署,主动对接深圳创新,接受深圳创新辐射,争取在创新平台共建共享、人才培养交流、优化科技创新创业环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让河源成为深圳创新的 “支流”和“辐射区”,纳入深圳创新的“辐射范围”。同时,要抓好体制机制创新,建立深圳河源两市共同推进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研究制定科技对口帮扶的长效机制和互惠互利机制。
扶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
企业既是市场主体,又是技术创新主体。从河源来看,我市企业创新力量薄弱,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还比较低,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尚未建立。张文指出,要发挥好骨干企业的资金、技术、规模优势,鼓励其增加研发投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其中,中小微企业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要加快开展“科技创新券”工作,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建设,加大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对小微企业的困难,要雪中送炭,扶上马、送一程,帮助他们克服创业初期的艰难,让初创企业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
盘活老旧工厂搭建众创空间
当前,众创空间已经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阵地和创业创新者的聚集地,从杭州的“梦想小镇”到北京的“创业大街”,再到上海新车间、深圳柴火空间,这些“众创空间”为草根创业创新者提供了包括早期办公、创业培训、投融资对接、商业模式构建等在内的全方位呵护,成为各地经济发展新型的“发动机”。
张文指出,要加快发展以众创、众包、众扶、众筹为代表的“互联网+”创新创业模式,积极盘活一些老旧工厂、标准厂房、闲置办公楼、客家民居等,加快建设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线上线下的新型众创空间。同时,要充分整合用好已有创新平台资源和市内外科技创新资源,加快组建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博士)工作站、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