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区发展巡礼| 河源高新技术开发区13周岁了!
绿树成荫的市高新区。
核心提示:
河源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同挂深圳(河源)产业转移工业园)于2003 年6 月28 日启动开发建设,总规划面积35 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22 平方公里。今日,市高新区13 周岁了,13 年来,她以振兴和引领河源工业发展为使命,以打造“财源工程、示范工程、环保工程、阳光工程”为目标,坚定不移走绿色生态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逐步建成了一座经济效益良好、主导产业突出、创新创业活跃、配套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工业新城,成为了河源工业发展的主战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创新驱动的主阵地。
注重规划先行,优化功能布局
高新区在建区之初,就确立了“产业新区、工业新城”的发展定位,多年来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园区开发思路,推动高新区实现科学发展。
首先是功能区域合理布局。在功能分区上,统筹规划设置生产区、生活区、商务区、休闲区,合理配置各项配套设施和服务平台,使高新区成为功能完善、配套齐全、宜居宜业的产业新城。二是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按照“企业集群、行业集中、产业集聚”的原则,对电子信息、机械制造、太阳能光伏以及食品饮料产业进行产业分片布局,通过空间集聚形成产业链。三是产城融合发展。在规划布局上,依托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与市区相连,充分利用市区的辐射带动和服务功能,使高新区成为河源市区副中心,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四是集约节约发展。科学设定工业、商业、居住、道路等用地的比例和位置,严格规定投资强度、建设容积率、建筑密度、首期建筑面积比例、项目用地面积比例等,有效提高了土地使用率,促进了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连续多年在全省集约节约土地评价考核中获得好名次。
注重速度效益,加快开发建设
熟悉河源的市民都知道,13 年前,高新区所处的区域是一片荒坡地;而13 年后的今天,那儿已经崛起了一个宜居宜业的现代工业新城。
据了解,从启动至今,园区平均每年以1.5 个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大开发面积。目前,该区已引进了200多个工业项目,投资总额超过 550 亿元,就业人口约7.2 万人。13 年来,高新区投入72亿元的建设资金,带动社会投资650 亿元,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2400 多亿元、工业增加值460多亿元、税收68亿元,年均增长分别达到42.1%、38.3%、33.1%;外贸进出口累计超过 368 亿美元,年均增长58.9%。园区的主要经济指标的增幅一直保持了较快的增长。2015 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480.04亿元,同比增长 8.1%;工业增加值97.11 亿元,同比增长9.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累计93.98 亿元,同比增长9.5%;税收12.42 亿元,同比增长 11.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税收8.93 亿元,同比增长0.3%;固定资产投资49.83亿元,同比增长5.9%,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41.68 亿元,同比增长8.0%;进出口总额130 亿元。
注重招商选资,强化产业特色
一直以来,高新区积极推动由“引资”向 “选资”转变,由“求多”向“求好”转变,由“项目招商”向“产业招商”转变,着重引进带动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的工业企业。
目前,园区规上工业企业100 多家,形成了以手机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以模具为主的机械制造业两大主导产业,着力培育太阳能光伏产业和食品饮料产业,产业特色、产业规模、产业主导不断提高,是“ 广东省手机生产基地”和“ 广东手机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2015 年,两大主导产业继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实现产值 406 亿元,同比增长16%,占园区工业总产值的85%。
2012年,创业服务中心在建工地。
注重科技创新,推动转型升级
近几年来,高新区坚持“创新驱动,战略提升”的发展理念,坚定实施科技强区战略,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环境,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实现园区提速提质发展。
首先,创新平台更完善。一方面,大力搭建各种科技服务平台,建起了国家通讯终端产品检验检测中心、河源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广东五矿新技术矿产研发检测中心、创业服务中心、博士后科技工作站等一系列平台,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技术服务支撑;另一方面,积极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海川博士后流动站、龙记模具研发中心、劲达博士后工程研发中心、新天彩研发中心、盆地一号生物绿色防控研究所等一批企业研发机构纷纷建立,以研发基地、企业加速器等创新载体,加强关键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创新环境更优化。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促进自主创新、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推进知识产权工作等科技创新扶持政策;去年,高新区制订出台了《关于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每年拿出5000 万元在创新创业、企业自主创新、人才集聚、科技平台、科技金融、企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大力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着力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人才支撑更完善。市委、市政府出台引进高端人才政策、设立人才专项基金,优化人才工作生活环境,最大限度支持和帮助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目前高新区大专以上学历人才达2 万人,其中硕士、博士学历人员达1225 人,企业研发人员达9162 人。
创新成果更突显。13 年来,高新区科技创新体系日臻成熟、科技创新成果日益凸显。目前园区有科技型企业100 多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7 家,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2 家,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23 家,分别占河源全市总量的53.1%、57.1%、39%;区内企业在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上逐年增长,累计专利申请量达1025 件、专利授予量达589 件。
注重环境保护,实现“绿富双赢”
高新区始终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正确处理发展与环保的关系,把环保作为高新区建设发展的生命线,把好项目准入关决不放松,执行“三同时”制度不留余地,严格治理污染没有商量,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建成了处理工艺国内领先的污水处理设施,并设立了固体废弃物处理中心,园内工业废水处理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固体废弃物处理率均达100%。
与此同时,园区不断淘汰落后产能,努力承接更多的“三高三少”(即高技术、高成长、高效益、污染少、耗能少、用地少)项目,积极发展循环经济。高新区近20 平方公里内没有一根工业生产烟囱。河源连续多年在全省环境质量考核和珠江综合整治考核(东江水质保护)中被评为“双优秀”。去年,为进一步提升园区环境保护水平,筹备建设明珠污水处理厂及大塘污水处理厂,进一步提高园区污水处理范围和能力。
借力“国字号”,发展高新区过去的13 年,市高新区在工业发展、园区建设、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不俗的成绩。
市高新区连续三年获得省科技厅组织的省级高新区绩效考核第一名;区内的深河产业园是全省唯一一个连续五年获得省产业转移目标责任考核优秀等级的示范性园区,是省产业转移园“十大重点园区”。2015 年2 月份,市高新区正式被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高新区,成为粤东西北地区首家国家高新区。
高新区表示,站上新的历史起点,市高新区将全面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抢抓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深圳全面对口帮扶河源、 “深莞惠+河汕”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机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发展战略,努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氛围,切实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围绕 “创新高地、产业新区、生态新城”的发展定位,力争到2018 年,园区产值突破1000 亿元,到2025 年,园区产值突破3000 亿元,将市高新区建设成为全国低碳发展示范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环珠三角新兴产业集聚地,成为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创新型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本报记者 刘影丽 通讯员 刘浪文 戴敏
上一篇:河源5集体8个人获表彰
下一篇:推进未成年人 思想道德建设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