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下"掘金"| 古竹新围村发展"林下经济"成效显著
看到收获的生姜,荔农赖佰昌喜不自胜。
中秋将近,江东新区古竹镇新围村荔枝园里一派忙碌,不少果农忙着给荔枝剪枝。前日,记者看到,村民赖佰昌家的果园里,一棵棵今年换代的新品种荔枝新苗长势良好,迎风摇曳。而荔枝树间隙,一株株生姜长势格外旺盛,与枝头的荔枝新苗相互辉映,给秋日的荔枝林增添了无限生机。
赖佰昌告诉记者,不要小瞧了这些生姜,今年卖生姜的收入已有几千元了,“今年年成不好,荔枝收获不好,但生姜收入却是大增,有效地弥补了果园的损失。”
记者昨日从市林业局了解到,目前我市已出台相关政策扶持林下经济发展,计划从今年开始,加快培育不同类型、独具特色的林下经济基地,每年突出抓好3—5 个连片规模较大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建设,推动林下经济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通过“一区一业”“一村一品”等建设活动,打造一批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林特产品生产基地。
“老把式”爱捣“新发现”
1985 年,赖佰昌一家从边远的廖坑搬到新围村落户,花了3 万多元买下10 亩左右的山地使用权,当年就种下了荔枝。荔枝很快就收到了效益,后来他又用荔枝林来养蜜蜂,收益大增。短短几年工夫,他就在村里率先盖起了“荔枝楼”。赖佰昌也算是一位种荔枝的“老把式”了,但他思想开明,从不拒绝种果新技术。
今年3 月份,古竹满山红合作社组织一些专家到果园为荔枝种植“把脉”。专家建议果农要更新换代,种植新品种糯米糍,他第一个站出来响应,拿出家里的近百株荔枝树做实验,就目前的效果来看,换代后的新苗成活率达到九成以上,效果不错,最迟后年就会有收益。换代切割的荔枝叶如何处理?一般村民都拿去白白烧掉,但赖佰昌却动起了脑筋:荔枝叶也是很好的肥料,何不拿来埋生姜?说干就干,没想到这一“新发现”真让他赚了不少钱。
“守着‘宝贝’却没饭吃。咱不干这事,要干就要干好!”赖佰昌挺认真地说。尝到林下种姜甜头的他信心十足,计划明年扩大规模,再更新换代一批荔枝新品种,在荔枝林四周也都埋上生姜,实现“林上林下双收益”的目标。
“逼”出来的“新念头”
如果说,赖佰昌是主动搞林下经济,那么同村的黎贵强搞林下经济则是“逼”出来的。一见到记者,黎贵强就说,对于他家荔园来说,今年是少有的灾年,挂果罕见得少,幸亏他尝试发展林下经济,养果园鸡,种植生姜、土豆,收入还过得去。黎贵强今年50 岁,种果至少也有20 年了,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包括他家在内,竹蒿片石和丰门坳所处的山谷有500亩左右的荔枝无收益。
“活人还能被尿憋死?”想想还是有办法补救的,黎贵强说,他计划在荔枝园里养殖 2000 只胡须鸡,一般情况下,6 个月以上可长到差不多5 斤,在年底出售,照目前每公斤 36 元计算,收益应该也不少。“林下养胡须鸡,鸡吃虫,还吃草,不仅节约土地、饲料成本,同时鸡粪肥地,荔树长势好,一举两得。” 黎贵强头头是道地说。记者在现场看到,首批100 多只胡须鸡已“进驻”荔枝林,个个毛色光亮,活跃在荔枝林中,欢畅地四处觅食。
黎贵强说,他还有个“远大”计划,想与周围几家荔枝种植户商议,合力办一个“农家乐”观光基地。附近荔枝种植户有养猪的、养鸡的、养鱼的、养田螺的,全部纯天然种养。目前新围村离汕堪高速公路古竹出口仅2 公里,村道已通往荔枝林深处,“只要打好生态牌,把客源吸引过来,发展农家乐应该不成问题。”黎贵强说。
让荔枝林“流金淌银”
记者从古竹镇了解到,目前该镇满山红荔枝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引导当地荔枝种植户利用当地丰富的荔枝林,采用“林药” “林菌”“林畜”“林禽”“林蜂”等模式发展林下种养业。“要让荔农口袋‘日渐丰盈’,圆 ‘绿富双赢’梦!”该合作社理事长叶浓青也表示,将利用林下产业的产品资源,拉长荔枝林下经济产业链,利用景观等发展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生态疗养等产业,打造全市知名的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林特产品生产基地。
目前我市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导向作用,落实《林业贷款中央财政贴息管理办法》规定的林下经济贷款贴息扶持政策。一些地方还增加了对林下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重点支持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与综合生产能力建设,通过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支持林下经济优势产品集中开发。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也表示,今后将抓住深圳全面对口帮扶河源的良好机遇,帮扶一些林下经济优势地区,打响一批林下经济产品品牌,把河源优质的绿色林产品直供到深圳等珠三角地区,引爆河源林业蕴藏的巨大发展能量,做好林下“掘金”、“绿富双赢”这篇大文章。
本报记者 张涛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