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市老街行
我喜欢游览有历史气息的地方,频频就近去乡下寻找那些不知名的遗迹,每每为其陶醉不已,流连忘返。
一个灰蒙蒙的上午,我来到龙川县紫市镇。这是龙川最南的一个小镇,距离县城 30 公里,最让人瞩目的是镇内有着龙川最高峰之称的七目嶂。除了七目嶂,紫市老街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它有着镇上最老的一排店铺,它们几座或十余座毗连一起,古朴浑厚。它们侵染了百年的风雨,不可移不可动,不可重生不可复制。
不知我的到来是否晚了点,这些老建筑有的已经被新建筑替代,一半新一半旧,新旧叠加。但我又是幸运的,我来了它们仍在。叹息够了,一位老阿婆从店里出来疑惑地看着我,我解释我是来看老房子的。阿婆释然地笑着说:“看吧,这房子可有年头了。” 迈进老阿婆屋里,外间空空如也,中间是小天井,天井四周是颇有异域风情的木楼阁。伫立在昏暗潮湿的小天井里,仰起头来,一缕动人的光线透过天井的空隙投射在我身上,光晕缭绕让人如入梦境。
屋里贴墙搁置着一个漆黑的药橱和一个船形的碾槽,暗淡无光,散发出一种不可言说的气氛。我瞬时闪出一个念头:“阿婆,这里以前是药店?”她叹了口气:“我祖上三代都是采药为生,记得我刚嫁过来时,这儿一天到晚人流络绎不绝,一年四季买卖不断。现在儿女宁愿出门都不愿继承,便放弃经营。”
随便抽出一个抽屉,散发出淡淡的药味。仿佛这里曾经聚集了一个生龙活虎的浓缩世界,天上飞的金蝉衣,地下钻的穿山甲,海里游的海马,高原雪山的红景天。旁边挂着一副楹联:炎医眼科扬四海,珍配药剂显全功。楹联上是老祖宗的肖像:着清朝服饰,精明而不失稳重。他们大概是这个家业的创始人。曾经豪情壮志要“扬四海”的他们不曾料到百年后,辉煌的家业只剩一个老妇守着。
继续往前走,脚不由自主停在一个老铺前,因为外面刷着大大的两个字:客栈。药店老阿婆的话果然不虚,若不是百业昌盛、客商来往频繁,又怎会有客栈的出现?客栈就是当地繁荣的最好证明。客栈的出现映射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客栈至今尚存,更向后世证实了当地的历史变迁。所以与现代建筑相比,老建筑更是一个地方的穴位,一个地方的精华。
再往前一点,是一个毫无装饰的商场,我辨认着门上的匾牌:龙川县紫市供销社百货商店。迫不急待进去一瞧,是我意想不到的:暗淡的光线、木质的柜台、漆黑的老算盘、朴实的售货员,没有掺入丝毫现代装饰。连货物也是七八十年代常用的绿水壶、黄胶鞋。县里许多乡镇供销社都改成了现代超市,唯有这个镇的供销社以原始的面貌继续存在于紫市街上。我想起小时候拿着两分钱去供销社买糖果的情景,恍如隔世。
最后,一栋风格独特的建筑引起我的注意。外墙有着蓝色描边,顶楼是雕花楼阁。整体建筑有欧式的味道,却不算欧式,更多的是民国风格。正纳闷,周围百姓说,主人曾在战争年代随镇上村民逃难到南洋。原来如此,建筑涂抹着那一代人漂洋过海的痕迹,让我们体味到了今生今世都回不了的世界。
墙面凸刻着几个阿拉伯数字:1951年。
黄滨娜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