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文化 > 阅读新闻

息烽乎 燎原乎

5 月下旬,在市文联主席刘伟德、书记陈晓敏的带领下,由各团体会员文艺骨干组成、30 余人的“重走长征路”文艺采风团奔赴贵州、重庆等地进行文艺采风活动。

通过这次文艺采风活动,文艺工作者们受到了一场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采风路上的所见所闻,深深地触动着文艺家的心弦,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创作出不少优秀的文艺作品,今特组专版,刊登部分文学作品,与您一起感受当年红军长征路上的峥嵘岁月。

——编者
 

息烽集中营是市文联“重走长征路”文艺采风之首站。集中营位于贵州省息烽县城南6 公里,是抗战时期国民党坚持“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政策而设立的关押共产党人和爱国进步人士的最大秘密监狱,与重庆白公馆、渣滓洞集中营、江西上饶集中营同为抗战期间国民党设立的四大集中营。息烽集中营对内称“新监”或“大学”,对外挂牌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行辕”,重庆白公馆、渣滓洞监狱和望龙门看守所则分别称为“中学”和“小学”。

息烽集中营从1938 年11 月建立至1946 年7 月撤销,先后关押了1200 多人,被秘密处决和折磨致死的就有600 多人,罗世文、杨虎城、黄显生、马寅初、小萝卜头等人们熟知的人物都曾囚禁于此。当年国民党军统局选择在贵州息烽县设立囚禁关押共产党人、抗日爱国将领和爱国青年等的秘密监狱,据说就与“息烽”地名有关——可以熄灭反抗国民党独裁统治的革命烽火。

参观息烽集中营,看到当年国民党军统对革命者施加的种种酷刑介绍,令人毛骨悚然。灌辣椒水,坐“老虎凳”;在十个指尖里钉入钢针或竹签的“打针”;把浸上油的棉花绑在十个指头尖上点火燃烧的“点天灯”;先将身体扎烂,再用胶水把麻巾贴在皮肤上,等干了以后再一块块往下撕的“ 披麻戴孝”……国民党人惨无人道的酷刑令人发指,共产党人宁死不屈的精神令人敬仰。

我们看到,当年牺牲的烈士大多是只有二三十岁的青年,他们为什么都能义无反顾、视死如归?我们在集中营里的绿道上,看见当年挂的四个字“抬起头来”,却到今天仍有特殊意义。它的原意是要共产党人认清形势、放弃幻想、改邪归正、重新做人,不要一条道走到黑。但我却将它理解为,任何时候都不能低下你高贵的头颅,都要坚持自己的信仰,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干事。“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古语云“见之真,信之笃,执之坚,守之固”,不正体现了革命者的意志、信仰、精神的力量吗?不正为我们解答了共产党人为什么能承受酷刑、慷慨就义的疑惑吗?

当年国民党军统寄希望于“息烽”之地来“熄灭革命的烽火”,事实证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烽火不但没能熄灭,反而,革命之火越烧越旺。“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息烽集中营,正是正义与邪恶、革命与反革命、光明与黑暗较量、斗争的场所,正是我们今天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

革命者的理想信念是建立在深刻认识人类社会规律、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基础上的。只有心中装着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一个政党才能永固执政之基,一个党员领导干部才能无私无畏、一往无前。

刘伟德



相关热词搜索:息烽


上一篇:红岩精神永存
下一篇:甘 蔗 人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