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文化 > 阅读新闻

矗立在田野上的“雕塑”


黎贵强曾用渡槽来养猪。

“渡槽”一词,对于如今的年轻人来说比较陌生。不过,对于生活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而言,却是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渡槽其实就是高架水渠,用于引水和通航。这些离地有时高达数十米、长达数千米的水利建筑,在大自然的广袤胸怀中,如凌空的巨人,被称之为“人工天河”。然而,进入上世纪80 年代,渡槽的运水功能逐渐被削弱甚至被替代,如今绝大多数已处于被遗忘的角落。

在江东新区古竹镇新围村,记者就见到了一段超过500 米的渡槽。新围段渡槽并非人们印象中的那种高大上,而是静静地隐藏在山谷中花草树木中,仿佛不留意一下子就能错过。然而不管注意或者没有注意,新围渡槽就一直在那里,惆怅而落寞。一些文化界学者认为,渡槽,不仅仅是一个个巧妙的工程,更是一个时代的烙印,一个历史的记忆。

众人造槽解旱灾

在人们印象中,新围村是远近有名的荔枝村,然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却是靠山吃山,村民日子过得相当艰苦,尤其是遇到连年干旱,连吃水都有些问题,只能望着几公里外的新坑水库的水而“兴叹”。

“那时一晴就晴两三个月,一滴雨都不降。”回忆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几次大旱,今年50 岁的新围村村民黎贵强对童年干旱印象仍记忆犹新。当时旱威为虐,导致新围村本来就不多的水田因缺水而颗粒无收。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为解决这一方水土的燃眉之急,1976 年,附近的老百姓群起呼应,修建渡槽。“修建渡槽是全镇乃至全县的一件大事,不止我们一个生产队要参加,全镇的青壮年也要出力。”黎贵强说他至今难忘新围段渡槽正式通水的场景:当打开起闭闸门放水时,哗哗的水经过大渡槽奔向水田,村村组组,携老扶幼,站满了渡槽两边山头,有群众在自家门口放起了鞭炮,敲锣打鼓地庆祝,高喊“通水啦,通水啦,庄稼有救啦”。

一种集体记忆

记者从渡槽石梯拾阶而上,举目远眺,一座座离地面达3 米的桥墩由远及近映入眼帘。如今,经过数十载的日晒雨淋,笔直挺立的桥墩无一不显出了一种厚重的沧桑感。粗壮的桥墩就像一个分足站立的巨人,单“足”就要两人才能合抱,实在难以想象它们是仅仅凭借人力就伫立起来的。如今新围林木繁茂,渡槽掩映在青山渔塘之中,只有站在黎贵强家建在半山腰的两层半楼顶才能看得清楚。“把田园山色融入景中,渡槽就是一座立体的雕塑。”黎贵强说。记者注意到,这段渡槽并没有像其他地方一样,标示着渡槽的名称和建设的年份,显得异常的朴素,但它们在5 年前还在正常地使用着。“每个桥墩之间相隔1.6 米,还可以利用起来养猪。”黎贵强说。1995 年和1996 年,他利用渡槽还养了两年猪,一个槽宽1.6 米,可养两头猪,收益还不错。

用手摩挲着渡槽桥墩粗糙不平的表面,记者仿佛在抚摸一段沉重的历史,如同在与自然对话,深切感受到当年甩开膀子建渡槽的岁月,那些设计者和劳动者们那份苦、那份累、那份战天斗地的壮志豪情。在沧桑的渡槽身上,仍透出一股刚劲,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象征。

有选择地保护

渡槽,对于久居城市里的人来说,也是个陌生的概念。随着时光的流逝,如同这新围渡槽一样,多已“残垣断壁”,成为山野田间中的一道风景和历史记忆。那年月,河源投入了多少人力物力,修建了多长的渡槽,记者翻遍一些史料,并无个详细而准确的记载。不过,时至今日,我市有些地方仍在享受着当年建渡槽的成果,饮用他们送来的“甘泉”。

“并不是所有的渡槽都要保护,可以有选择性地对一些外观漂亮、系统的渡槽实施保护。”一些文化界学者认为,渡槽凝聚了劳动人民改造自然、服务民生的精神,它是一种历史景观和文化的遗存。分布在我市乡间的渡槽,有地下的、空中的、过山的,不少渡槽已经年久失修,也没有水库引水了。然渡槽的作用不仅在于它对农业生产、水利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还是我国社会主义特定历史时期的见证。

本报记者  张涛



相关热词搜索:田野 雕塑


上一篇:雨 夜
下一篇:一刀剪出山水绿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