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平高莞有条“文化路”
市书协主席张文锋现场给村民讲解“刚正”。
中秋已过,秋意渐凉,然而,位于九连山下的连平高莞中平村却是彩旗飘飘,鞭炮齐鸣,锣鼓喧天,人声鼎沸,给这萧索的秋天原野增添了一股浓浓的热闹气息。9 月 20 日上午,从十里八乡赶来的数百名乡亲脸上洋溢着喜庆神色,兴高采烈地簇拥着村里“明星人物”——今年67 岁的成木源,共庆成木源创建中平文化路典礼仪式。
当日,市社科联、连平高莞镇政府与市书协、成木源艺术馆联合主办了成木源创建中平文化路揭幕典礼式,现场还举行了成木源艺术馆成为市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的挂牌揭幕仪式。
乡村道路有了文化味儿
“努力为中平村谋文化福祉,创良好社会风尚”,村头的大红标语在秋日的村庄里,显得格外耀眼,成木源艺术馆门口的大红对联“崇德尚艺,万象更新”读来也让人韵味顿生。中平小学旁,一足有3 吨重的黄腊石上雕刻的 “笃志”二字刚劲有力,一群戴着草帽的村民围在旁边,兴奋地谈论着,不时称赞说:“这写得多好!”“瞧瞧,这一笔多有神韵!”这里并非名胜风景,这里仅是中平村的一条村道。
记者在现场注意到,创建的中平文化路由中平小学起,过揭屋,经大树下,后直达成木源艺术馆,长约1 公里,以笃志、行道、友善、刚正、智远为内容,用正楷、草书、隶书、篆书、行书等字体,分别刻立在5 个数吨重的石头上。在刻有“笃志”二字的石头旁,由市社科联主要负责人蒋武生题写的“中平正道”吸引了从外地赶回参加仪式的一些乡贤的眼光。不少乡贤对此很是赞赏,认为中平村名字本身就很有意义,以为中正、平和、正直,而文化才是正道,能把这二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中平正道”4字可谓意义深远。
谈到成木源时,中平村支书吴新伟称赞说,成木源平时生活艰苦,但对文化却是舍得投入,自费近40 万元在村里建了艺术馆,如今又掏腰包花9 万多元创建这条中平文化路,他是全村人的骄傲。
书者之楷模
市书协主席张文锋赞赏说,成木源这种老黄牛韧劲儿,做事的一股牛劲儿,甘于寂寞,甘于奉献,堪称全市书者之楷模。书法不应该仅仅在城里,更应该走向农村,书法并不是阳春白雪,更应该是下里巴人,农村也需要书法艺术的熏陶。从这个意义来说,中平文化路的创建也是对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创举,为书法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结合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成木源何许人也?他出生在连平高莞中平村,自幼习书,始学颜真卿《颜勤礼碑》《祭侄文稿》,后研讨临习于右任标准草书,笔法、笔意深得先人真传,一直视书法为 “第二生命”,今长于行书、精于楷书,书风古朴、运笔苍劲。年过花甲,归乡情浓。在 62 岁那一年,他毅然把城里房子卖掉,回村办艺术馆,唯愿在有生之年,把毕生所喜欢的传统书法艺术带回家乡,在老家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家乡群众业余文化生活,让家乡青少年也能够像城里人一样受到书法艺术的熏陶,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要“把这件有益于祖宗后代的事儿做好”。如今,他一有空闲还义务指导当地书法爱好者和学生学习书法艺术,每年春节还坚持义务为村民写对联,如今为村民义写对联近500副。
本报记者 张涛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