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川的水
我和龙川的水早有渊源,没来佗城之前的 2008 年,我就开始品味龙川霍山矿泉水,有点咸咸的味道,入口有微微滑腻的感觉。这个口感有点“咸咸的”矿泉水,从此细流淙淙,我与龙川水的缘分从此启源。这次因着和龙川作协交流的机会,和龙川的水来了个亲密而深入的接触。不但淋了龙川的雨,还有幸品尝到了 “岭南第一井”的水,也了解到矿泉水瓶里装着的好故事。
1960 年,广东省地质队在龙川县黎咀镇的梅子山作业,发现一块石头上有一滴滴水珠连续不断落在岩石下的水坑里,仔细一看,原来水坑是一泓水汽氤氲的清泉水。恰好有个队员的肚子不舒服,喝了一口以后,不多时,肚子感觉不痛了。很快,梅子山有山泉水的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一样四处传扬,还被称为“仙水”,附近的人们纷纷来梅子山取水,甚至远至江西、福建的人也慕名而来。1965 年,龙川建厂准备开发,因文革而荒废。1980 年,法国一家公司考察后提出合作,也未能如愿。直到1983 年,香港一家公司前来合作,开发出了第一批产品,180 吨矿泉水运到香港,几天内就销售一空。龙川的水,从此可以泽被更多的人。
我也不会追根究底找那个当时肚子痛的队员:这事情究竟是不是真的呢?我很愿意相信,有故事的水,一定是好水。会讲水故事的地方,是个好地方。
龙川县城的由来,也和水有解不开的渊源。佗城镇中山街,有一口“越王井”。相传是南越王赵佗命人开掘的,挖井时,古越人天天来看,完工之日,一桶桶井水提上来,人们跪在地上,唱歌跳舞。有老人说:挖出龙涎,必是神龙府穴,“龙川”由此得名。传说无从考证,或是人们为了感念赵佗开南粤有功,将功劳记在他的身上,但这口井千百年来滋养当地百姓,生生不息,真实不虚。唐代人韦昌明有《越井记》,曰: “井周围二丈许,深五丈,虽当亢旱,万人汲之不渴。”又曰:“昌明祖以陕中人来此,已三十五代矣,实与越王井相始终。”
越王井养民有常,不变始终,百姓对其自然是呵护有加,历代乡贡名绅,多次组织维修,明万历四年(1576 年)、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 年),都曾重修,并均有井记传世。你有情,我有意,人与井的和谐相处,互相关爱,造就了“改邑不改井”的千古佳话。历经两千余年,越王井保存如此完好,令人称奇。专家认为,这口井堪称 “岭南第一井”,对研究秦汉时期饮用水井有不可或缺的价值。
佗城已非当日土城,如今街道星罗棋布,房屋鳞次栉比,城市有完善的供水网络。越王井自然已不须承担供水的职能,景区管理者在旁边构筑了一套简单的杠杆式提水机械,我们争先恐后上上下下摆弄很光亮的钢铁杠杆,一股井水喷涌而出,捧在手心,扑在脸上,来自地底的清凉,令人暑气顿消。
从佗城回到深圳,不久就是七夕。那天,我像往常一样六点起床。正洗漱,听到手机滴答滴答,原来是龙川的朋友发来的几条微信。图片里是人们排队取水的场景,有一张图是特写:纤纤玉手,将刚接满的一瓢水正往桶里倒,早晨的阳光照耀在清冽甘甜的水流上,晶莹剔透。看着看着,画面里仿佛传出了汩汩的流水声。
朋友说,每逢七夕龙川有取水的风俗,在这个不寻常日子里取的水能够久存不腐,包治百病。这一天的太阳出来之前,家家户户都会到河里或山上盛一桶桶的水,搬回家存起来,这水常年保持原样,不变味不变色始终清澈如新,到了下一年的七月初七,水用完了再汲回新的,这样年复一年,周而复始……
龙川的水,有许多故事在流传,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将永久进入我这个他乡人的记忆里。
作者:晋东南
上一篇:秋 思
下一篇:期盼每一个春天 到来的时候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