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文化 > 阅读新闻

文人的秋天

绵长的秋雨里,秋意渐浓。人们似乎还 没有完全转过向来,炽热的夏天就这样过去 了,天气仿佛只在瞬间就凉爽了起来。一层 一层的秋雨,没有夏雨那样恣肆,宣泄,也没 有春雨那样矫情,做作,更无寒冬腊月的雨 水那样冷酷,惨淡,她只呆在自己的小天地 里,不显山不露水,显得那么羞涩,含蓄,回 味悠长。秋雨就像粉刷工手下的乳胶,层层 精心涂抹,过了一段日子,你才会觉出她的 诗情画意,和别样的美丽来。

故乡的秋就这样来了,悄无声息,随风 潜入。一缕秋风,轻轻掠过你的肌肤,凉凉 的感觉让你恍若如梦初醒:秋,她真的来了。

我在乍起的秋风里,嗅到了随着秋雨飘 然而至的古人太长的叹息。古代的文人骚 客总爱把秋风秋雨和忧愁联在一起,秋愁秋 怨,想来是有自己的道理的,大约都与绵长 发生了特定的关系。元代著名散曲作家徐 再思在《水仙子·夜雨》如是写道,“一声梧叶 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 后。”据说,这温婉动人的曲子,是那个时代 元曲中最优美伤怀的一首。

梧桐,芭蕉,枝叶阔圆,也沾了秋的光 辉,与离愁客思、寂寥悲伤有了剪不断理还 乱的亲密关联。有人说,文人生在元代就是 一种悲伤。在那个黑白颠倒的时代,文人受 到凌辱和歧视,心理备受压抑折磨。落泊文 人和末路英雄一样,只好在层层浸染的秋意 里,享受落寞和悲伤。作为南宋遗民,徐再 思心底深处就藏有亡国之恨,官场宦途,穷 其一生,仅仅做了个嘉兴路吏,顶多算是个 县交通局下辖的收费站小职员。

也许,才华横溢的他和宋朝的柳三变一 样,内心深处早有了“忍把浮名,换了浅酌低 唱”的想法。只是那个高压的年代,容不得 他意识上的公开抗衡,只好隐忍不发,至多 在文字游戏里发发牢骚,说说闲愁。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的《山 居秋暝》中的秋天又是别有一番情趣了。空 山,让人产生世外桃源的感觉,山雨初霁,空 气清新拂面,岂不快哉!即便如此,王维他 老人家还是托物言志,秋风里,情不自禁,慨 叹道“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洁身自好 的他觉得“山中”胜过“朝中”,可以远离官 场、归隐山林,果能如此,那再大的秋风秋雨 也不再会催生恼人的秋愁了。

秋怨不单单是古代文人的专利,近代文 人对秋的文字宣泄似乎也特别钟情。著名 爱国文人郁达夫就在《故都的秋》里倾吐过 自己特别的感情。他在文中写道,“北国的 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笔 端流露出来的苍凉,润到骨子里,变成缕缕 寒意,那是郁达夫对国运的慨叹。有人说, 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 厚的颓废的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赞颂 秋的文字特别的多。

起初,我想,这对于郁达夫而言,似乎也 是妥帖的。后来发现,我臆测错了。郁达夫 歌颂秋天的文字着实不少,然而,鲜见颓废 色彩,即便在国难当头的日子里,他笔下的 秋天也富有浓烈的战斗气息。胡愈之先生 就曾这样评价过郁达夫,说在中国文学史 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 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 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

秋风秋雨愁煞人。在中国源远流长的 史册里,很多文人和秋大多以怨恨为中介, 彼此映照,让我们读到的秋天况味,大多带 了灰暗和忧伤的色调。眼下,故乡的秋意渐 浓,可我愿意在一场场秋风秋雨里,遥寄点 点相思,讴歌这秋天的美丽与丰硕,高洁与 苍茫……

■郑玉超



相关热词搜索:文人


上一篇:秋雨
下一篇:情定赣州南大门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