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文化 > 阅读新闻

散落在乡野中的文字崇拜

“为惜残篇归净土,先焚断简赴清流”。最近一期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报道了《字库:书写在塔上的文字信仰》,再一次让字库(也称惜字塔)成为文化新闻的焦点。目前,河源发现的惜字塔或化字城共有三处,两座惜字塔分别位于和平粮溪坪地村和和平下车五眼桥,一座“化字城”位于紫金龙窝官田村。千百年更迭,岁月沧桑,一方惜字塔,虽不为人所重视,然仍能够窥见当时客家先祖重文惜纸的风俗,再现客家乡野中的文字崇拜。


和平下车五眼桥上的惜字塔。

和平粮溪坪地:惜字炉

惜字炉地处和平坪地村村口,三层仿楼阁式清代建筑。尽管岁月流逝,风侵雨蚀,惜字炉略显苍老,但凝重、浑厚的气势依然可见。惜字炉第一层青石上镶有笔力遒劲的“惜字炉”三字,旁有对联“字化烟云腾异彩,炉留翰墨自留香”。炉顶盖青瓦,顶端有一个惟妙惟肖的葫芦,寓“福禄”之意。

据坪地村的老人讲述,坪地村历代都出文人雅士,舞文弄墨者甚多,常将不满意的手稿焚于塔内,从不乱扔乱丢,养成了惜字风俗。“文化大革命”时期,红卫兵要炸毁“惜字亭”,当地民众自发保护,才使这座珍贵的文化景观较完整地保存到现在。据悉,惜字炉目前在和平县有两处,一处在粮溪坪地,一处在下车五眼桥。和平县文化馆相关人士考证说,下车五眼桥旁边的惜字炉建筑年代与坪地惜字炉年代相近,不为人熟知,很多人不知道是一座惜字炉,如今连炉口也被封上。

紫金龙窝官田:为“字”造墓

“化字城”位于紫金龙窝官田村一个不起眼的山头。在当地村民马仕贤的带领下,记者顺着长短不一的登山石阶向上攀登。到了山顶,记者看到山尖有一座孤零零的墓,建筑面积约有四五平方米,样式与一般葬人的坟墓基本无异,也竖有墓碑,墓碑旁边长着一些绿绿的杂草。记者拨开墓旁边生长的杂草,经过仔细辨认,隐隐约约看到石碑上边刻着的字样,“历代圣贤缔造经化字城”;上款为“光绪十九年癸巳岁桂月谷旦立”,下款为“后学附元马如龙男沾溱汉材嗣孙永祀”。

马仕贤告诉记者,当地人传说,这个坟墓里面葬的不是人,也不是动物,更不是植物,而是写过字的纸的灰烬。据紫金县文化馆考证,该墓由清朝拔贡马启鏸(字如龙)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 年)9 月建立。马如龙热心教育,创建了官田村“观泰院”学堂,执教育人,还重视文化,尊敬圣贤,凡是见到无用的有字的书纸,他都会亲自收起,待到年底入年界(农历十二月廿五)前进行焚烧,再把纸灰埋葬在墓地,并书写祭文拜祭,以示对文化的尊重。

据紫金县文化馆相关人士介绍,“惜字塔”在客家地区最为常见,但像官田村这座 “化字城”,把纸烧过后又重新埋葬,并为之建墓,像埋葬先人一样敬奉着,让子孙世代前来祭拜,从而更好地把这个传统传承下去,这种情况是不多见的。

本报记者 张涛



相关热词搜索:乡野 文字


上一篇:采松果
下一篇:流言 (外一首)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