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在线订阅 | 汽车频道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专题报道 > 阅读新闻

他们用爱、坚守和希望守护着家庭

只有用心经营,不忽视每一个家庭成员,才能提升家庭幸福感。

23 年前,纽约特别会议提出从1994 年起每年5 月15 日定为国际家庭日,以此提高各国政府和公众对于家庭问题的认识,促进家庭和睦、幸福和进步。本周日就是第23 个国际家庭日,今年的主题是家庭、健康生活及可持续发展,在这个并不广为人知的日子,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独居老人、单亲儿童、留守儿童、农民工等家庭中的特别成员,聆听他们对家庭和守护家庭的理解。

父母不习惯住市区

儿子每月回老家看望

说起和父母分居两地,蓝先生显得很无奈。

“他们都不愿意住在市区,说不习惯。”蓝先生告诉记者,他是连平县陂头镇人,2010年大学毕业后便在市区从事讲师工作,妹妹毕业后在东莞做护士。一年多后,他便存了首付在市区买了房,第二年和女友领了“红本”。随后,大儿子、二儿子相继出生。但是,尽管在市区打拼多年、生活多年,父母却一直没有和他一同常住。蓝先生说,他和妻子都非常希望父母能搬到市区居住,当时买房子的时候买的是大四房,就是准备和父母一起居住的。

不过,蓝先生的父母认为,他们一直生活在农村,已经习惯老家走出家门都是亲朋好友的生活,搬到市区人生地不熟,且会给儿子增添经济负担,所以只是偶尔下来看看孙子。说服不了父母,蓝先生只好经常抽空回家看望父母。蓝先生说,他工作非常忙碌,周末也常要加班,但他还是尽量一两个月抽空回家一次。以前,蓝先生坐车回家,从上午10:00多坐车,回到家已经是下午3点多了,去年他买了车后,他每月都会携妻子和儿子回双方父母家一趟。


空巢老夫妻靠政府救济款和爱心人士的捐助生活。

无子无女

空巢老夫妻靠救济生存

诸百松和廖浓招夫妇,是东源县康禾镇雅陶村的一户空巢家庭。夫妻俩没有生下一儿半女,现在都已年过花甲,没人养老且体弱多病,只能靠政府的500余元救济款、爱心人士捐助的油盐大米等生活。

该村一间破旧的小瓦房,就是这对老夫妻的家。记者看到,他们的家中几乎没有像样的家电,墙壁没有刷石灰,地板潮湿。在一个小小的房子里,挂着夫妻俩为数不多的衣服,地上还有大米、花生油和米粉等,这些,还是 “河源市最美志愿者”李百初带领的众爱志愿者服务中心的志愿者送来的。

“我今年75岁,她66岁。”诸百松指着妻子告诉记者,早年两人没有生下一儿半女,现在夫妻相依为命过生活。以前,他是村干部,妻子在家干农活。但是2012年,妻子心脏病发住院,至今不能干重活。同年的冬天,他又查出直肠癌,在市人民医院住院4天后,没钱医治回到家中。幸得李百初带领爱心企业家捐款,让他做上了手术,救回性命。去年,诸百松又患脑梗塞。目前,夫妻二人每月都要到当地卫生院定期打针买药。

“他(诸百松)在我们村很有威望,是一名老党员,连续30多年被村民选为村干部。”该村现任书记诸华球介绍,诸百松家庭是光荣烈属家庭,也是村里众所周知的贫困家庭。夫妻二人现在体弱多病,只能养几只鸡、种点蔬菜,大米和油盐等靠李百初等爱心人士,以及亲戚等捐助。两人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作为“五保户”政府每月发放的500余元的救助金。

父母在外打工

希望爸爸妈妈回河源工作

“我本来想跟她说母亲节快乐的,但后来没说,妈妈好像也不知道。”母亲节的那天,芳芳特意给妈妈打了一个电话,但打通后只是寒暄几句,就挂了。

芳芳是名初中生,一家人住在仙塘镇的一处自建房里。芳芳5岁,弟弟3岁那年,妈妈就跟着爸爸去了福建打工,留下她与弟弟跟着爷爷奶奶在家,如今,芳芳已经15岁了,10年来,她每年见到父母的次数最多是两次。在芳芳的记忆里,她 13岁那一年是最难忘的,那一年暑假,爸爸妈妈把她接到福建玩了一个月,“虽然他们也只有休息时才能陪我,但我只要看到他们,心里就高兴。”爸爸妈妈是芳芳心底最深处的思念,芳芳一年到头最盼望的就是春节,她欣喜的,不是爸妈又给她带回了礼物,而是看到他们就在眼前。然而,一年到头她最害怕的也是春节,因为团聚过后就是分离,每次看着爸妈离去的背影,芳芳会偷偷抹眼泪。

“这年纪的女孩,本来跟母亲是最好的,可是她跟母亲没什么话说。”芳芳的姑姑说。芳芳有什么话总是放在自己的心里,有一年芳芳生日,同学送了份礼物给她,她在拆礼物的时候,姑姑说了一句“你的生日是你妈的受难日”,小姑娘一下就哭了,还关上门哭得特别伤心,她还告诉姑姑,自己最大的心愿,是爸爸妈妈回河源工作。还有一次,在家里被弟弟欺负了,说要打电话告诉妈妈,可是电话一接通,她只是谈谈学习,谈谈生活,像平时一样说了几句就挂了。“有什么事,跟爷爷奶奶说不清,我愿意跟好朋友说。”芳芳这样告诉记者。

“一家人的生计都压在芳芳父母身上,在外打工,家人能过得舒服点。”芳芳的姑姑说,芳芳父母也舍不得放下儿女在家,现在只盼望着多赚点钱,以后回家来做点小生意,让一家人过得更好些。

新客家人想念老家

想念母亲做的玉米饭

梁朝荣,我市张洲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名普普通通的种菜工,今年33岁,来河源已有11年了,在整个合作社的外地种菜工中,算得上“老新客家人”。

梁朝荣的老家在贵州紫云县,地处山区,条件比较艰苦,然而山清水秀人也长寿,在他家乡,村村寨寨四代同堂的家庭很常见,他家就是四代同堂,大大小小16口人。如今,13口人离家在外,留在家里的就只有奶奶和父母。他说,平时除思念父母外,最想念的还是家中89岁的奶奶。他说,奶奶虽年近90,但身体硬朗,生活不需要人照顾,平时还独自种些小菜,逢集还能走两里路去街上卖些小菜。节俭的老人家从来不坐车,平生只走路。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虽然身上穿的都是在外种菜赚钱买的,但梁朝荣想念家中花甲之年的老母亲,更对母亲亲手做的玉米饭念念不忘。母亲做的玉米饭一般用自家种的玉米做原料,用石磨把玉米磨成小米状,在柴火灶用铁锅来煮,母亲的手艺在村里那是数一数二,吃过一顿让人一辈也忘不了。

梁朝荣说,出门在外十余载,谁人不想家人,不思念家乡?为了解乡愁,他把“家”搬到河源。前几年,他觉得河源地方不错,合作社老板对他们也好,就把一些乡亲也带了出来,一起种菜赚钱。这样大家都在一起也就不感到孤单了。去年,他把他兄弟带出来时,顺便带了4只小鸡过来,养活了3只,如今已有10多只鸡了。当初在家乡出生的小鸡,如今在河源长成了日日打鸣的威武大公鸡。平日里,看着那一群可爱的鸡,他心里也感到美滋滋的。

儿子上网成瘾

被送往封闭式学校

上网,是很多人工作生活必不可少的,可如果一个学生,每天上网玩游戏不愿上学、休息,就会成为大问题,小斌(化名)就是这样的少年。

“从小学三四年级开始玩各种网络游戏,成绩急剧下降。”赖先生介绍,他老家在和平县青州镇,他与妻子都在和平县城工作,儿子小斌在县城出生长大。刚上小学时,聪明伶俐的小斌学习成绩处于中上水平,后来,小斌和几个“好哥们”经常外出,有时还夜不归宿。开始,赖先生以为儿子是在同学家里学习,之后才发现,儿子是去网吧打网游了!为了儿子的安全以及方便监督,他买了手提电脑给儿子。“白天我们在家的时候,他不敢玩太久。晚上,他又会偷偷去书房玩电脑。”赖先生说,就这么过去了两年多的时间,小斌的成绩急剧下滑。

赖先生和妻子商议,把儿子送回老家读书。赖先生说,他了解到老家的中学是一所封闭式学校,学校周一至周五上课期间、规定的午休和晚休时间,wifi对学生屏蔽,所有学生都上不了网,于是果断决定把儿子送回老家。

“小斌在学校还算听话,和刚进学校时有很大的转变,学生家长也比较满意。”小斌所在学校教务工作的相关负责人张老师评价说,目前小斌的成绩算不上拔尖,但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现在周末儿子回到家里,也不玩网游了,因为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分隔两地,他和我们的关系也比以前好了。”赖先生认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孩子很重要,社会环境也很重要。

父母离婚

与奶奶相依为命

“妈妈,我要妈妈。”每次康康这么哭喊,76岁的奶奶刘润娣只能陪着她一起哭,一说起这个时刻,刘润娣再次老泪纵横。

10岁的康康是市区源南镇白田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记者看到他2012年拍的挂历照片还挂在家里,照片上,他笑容满满,天真可爱。“那是他妈妈带他拍的。”刘润娣介绍,由于康康的父亲吸毒,前年,康康的妈妈离开了这个家,从此,康康再也没有见过母亲,甚至没有跟母亲打过电话。康康与奶奶以及丧失了劳动力的父亲,生活在白田村一个破旧的危房里,今年雨季,房屋漏水严重,在村委的帮助下,三人才搬到了叔叔家借住。如今,三个人靠着奶奶在屋前种点青菜过日子。“他爸爸没有劳动力、精神恍惚,有时还会发毒瘾,跟自己的儿子都无法交流。”说起46岁的儿子,脸上布满沧桑的刘润娣很是无奈。

“你妈妈不要你了。”以前,每当村里人这么说康康时,他会大哭,如今,他变得不作声。他还有一个16岁的姐姐阿敏,亲戚资助她在惠州读中专,懂事的阿敏读书很用功,她要“变强大,照顾奶奶、照顾爸爸、照顾弟弟”。姐姐也告诉康康要用功读书,这样妈妈就会回来,他很听姐姐的话,读书很认真,家里的墙壁上贴了好多奖状,因为他希望,妈妈能早点回来。

想家人的时候

向着家的方向眺望

我市山好水好,出产的茶也好。每年三四月份春茶采摘时节,我市一些茶场能见到一个个忙碌的身影,他们戴着斗笠,从茶树上掐下一片片茶叶,通过辛勤劳动挣取报酬。这些采茶工或来自周边乡镇或外省,如今已经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不,国际家庭日前夕,记者在东源县曾田镇仙湖村丹仙湖茶场就见到了来自云南昭通的王善云。

王善云今年50岁,个子不高,但走起山路来一般人都赶不上,他说这是自小走山路练出来的,因为云南昭通山高路陡,平常都走山路。有道是儿行千里母担忧,离家千里之外的儿子也无时无刻不思念家乡的老母亲。王善云说,人过半百,思念亲人,就会想起母亲年轻时的点点滴滴。母亲年轻时在村里是唱歌的好手。在他幼年印象中,年轻的母亲与其他朴实山民一样,常常结伴到茶场里采茶。每每这时,从母亲嘴里唱出的那悠长的山歌,与缱绻的民谣、小曲,总叫他如痴如醉,感到极大的满足。

漂泊的时候,才最明白家的意义。多少次孤独苦闷,多少次茫然无措,都要独自面对。思念家人时,王善云都要跑到茶场后面的山顶上,向着家乡的方向眺望,唱几首母亲教的采茶歌,哼几首家乡小曲。这让人不由想起,平日里,那份乡愁都被大家小心翼翼地藏在心底,只是碰不得,想不得。一旦触动这根脆弱的神经,对家的思念,便一发不可收。说起这些,云南汉子王善云眼里已是泪光闪闪,几近哽咽。他说,有空时,一定常回家看看,看看父母,看看亲人。

守护爱守护幸福

梁朝江(种菜工人):奶奶,虽然我出门在外,但无时无刻不挂念着您,我想说我永远爱您!

罗老会(种菜工人):爸妈,虽然你们不在了,但请你们相信,我会每天努力的,我不会让你们失望的。

李铁牛(环卫工人):儿子,为了你能跳出大山,不再像我一样在太阳底下低头,再苦再累也感觉值得!

吴南辉(采石匠):孩子,你让我们成为了世界上最幸福的父亲,我会尽我所能,让你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我爱你们!

刘秉旺(采药工人):每天,我爬山涉水,只为一个坚定的信念,给你们幸福,我会尽我所能,给你们想要的,我会努力,在每一天!

本报记者 郑婷影 刘影丽 张涛


异乡的幸福生活

张新,中铁一局河源市第一中学高中部建设项目工地一名材料采购员,一年前从四川来到河源,主要负责工地的材料采购。每天都在外面跑,进行采购,货比三家,而且要价格实惠,物品材料质量好,这就是张新的工作。在很多工友眼中,张新的家庭是比较幸福的,因为他的父亲、老婆和两周岁的小孩都在河源,而且父亲和老婆都在工地上班,工作之余还可以享受家庭乐趣。

唯一让张新牵挂的就是老家80 多岁的爷爷,年龄越大,老人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目前只好让妈妈在老家照顾老人。下班后,张新都会带上老婆、孩子和父亲到公园、超市逛逛。远在他乡务工,张新希望家里的老人健康长寿。

本报记者 陈仕平 摄


女建筑消防工守护家庭

段美英,江西九江人,几个月前跟随丈夫到河源做建筑消防工。

在她看来,男人能做的事情女人也一样能做,她每天的工作就是负责工地消防材料的裁剪,切割材料、焊接铁架等,虽然每天都伴着切割机刺耳的声音工作,但是每当想到远在老家读大学的孩子,段美英夫妇都会觉得很值得。她说,她想守护着家庭和孩子,现在唯一的心愿就是希望读大学的孩子认真念好大学,将来找份好的工作。

本报记者 陈仕平 摄


只为了那短暂的团聚

老段,50 多岁,来自江苏。一身黝黑的皮肤和干劲十足的力气让记者难以相信他的年龄。10 多天前,因为江东新区某工地的需要,老段从外地转到河源工作,主要负责工地建筑材料的调运,因为赶工期,基本每天都要工作10 个小时。

老段说,一直以来,他都是一个人在外面工地上班,平时与家人相聚时间甚少,但每逢过节或假期他都会回去和家人团圆。

本报记者 陈仕平 摄



相关热词搜索:国际家庭日 家庭 健康生活 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今天国际护士节 |那些等待爱情和理解的白衣天使
下一篇:看得爽 买得欢 赞不停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