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在线订阅 | 汽车频道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专题报道 > 阅读新闻

稻客,那群走南闯北分餐露宿追逐丰收希望的人

 
稻客在辛勤劳作。

阅读提示:

骄阳似火的7 月,在源城区埔前镇的稻田里,饱满的稻穗在阳光照耀下泛着金色光芒。田里不时传来一阵阵轰隆声,到处可见繁忙劳作的收割机。在田里驾驶收割机劳作的不是河源本地人,而是操着北方口音的被人称作“稻客”的外地人。江苏盐城人蒋兵和杨俏丽夫妇就是来河源的“稻客”之一,从7 月4 日来到源城区埔前镇,他们驾驶着收割机帮农户收割了近200亩谷地。

北方的“麦客”,来到南方就成了“稻客”,以前,“稻客”手拿镰刀帮人收稻谷,如今,“稻客”手中的镰刀已变成了收割机。河源夏收时光短暂,接下来,他们将开着小卡车,拖着收割机踏上北上收割之路,追逐着丰收的季节。

走南闯北 与稻谷成熟期赛跑

每年四五月份麦子成熟时节,从江苏而来的稻客们结伴开着小卡车拖着收割机踏上收割之路,北方割完麦子后就到南方割稻谷,6 月底,从北一路而来的稻客车队在东源忙活几天后,7 月4 日,他们来到了河源与惠州交界的埔前镇。今年结伴出发的共有20 多辆收割机,稻客最大的60岁,最小的20多岁。

每天天刚蒙蒙亮,车队几十号人就起床检查好机器,开工;通常到了晚上9 点以后,才能结束一天的工作,车队三五成群围在一起,几个包子馒头凑合着解决了晚餐。“出来干活,能省多少算多少。”蒋兵说,不少稻客与他们一样,吃饭大多都是简单对付一下,有时也会在路边小饭馆中解决。

载收割机的卡车,就是他们流动的家。与所有稻客一样,蒋兵将卡车改装成了“房车”,车上除了收割机,还有用角钢焊制的“单间卧室”,不到一平方米的狭小空间内只能容下一人躺着,不能坐。晚上,这“房车”就是夫妻二人临时的家,“房车”驾驶室座椅放倒就是蒋兵的床,妻子杨俏丽则睡在“卧室”里。“睡在车里,能看着收割机,这样心里踏实。” 杨俏丽说,刚合上眼,困意就浓浓袭来, “每天都睡得很好。”

稻客一年里大半时间都奔波在外,风餐露宿,如同候鸟般追随农作物成熟的脚步和收获的时令。蒋兵和杨俏丽今年均35 岁,由于风吹日晒,加上包裹着密实的衣服,看起来显老气。他们结婚13 年了,两夫妻本来在服装厂打工,4 年前,工厂不景气,他们就购置了一台收割机,开始了与同村大多数人一样的“稻客”生涯,奔波在大半个中国,收割着一片片丰收的金黄色。

在河源忙碌10 多天后,他们准备一路往北,到四川、湖北、安徽、东北,最后再到广东秋收。“小孩暑假等着我们回家。”杨俏丽想回家看看孩子,可她更深知“庄稼不等人”的道理,错过几天就意味着可能白跑一趟,只能不停歇地赶路。


丰收的喜悦

劳作心酸 河源的天气让人吃不消

稻客杜芝元也来自江苏盐城,她家祖祖辈辈都是稻客。6 月底,收割完家乡的麦子,她和丈夫儿子,以及小叔子和侄子,五口人开着两辆收割机,南下收稻谷,从浙江、福建到广东行程足足有5 万多公里。

“在广东割稻子,最难受的就是天气。”杜芝元介绍,白天烈日当空,人站在机器上直接给太阳烤。太阳烤还不算,机器的热气时刻蒸着人,一不小心碰上,就会烫伤脱皮。“去年有一个老乡在广东热死了,今年也有一个老乡热死了。”杜芝元说,为了预防中暑,他们每天都要吃霍香正气丸。

杨俏丽则在与红火蚁的战争中败下阵来,手上、腿上都被咬得见不得人,药店买了药膏也擦不好。“还好没咬在脸上。”为了预防这种讨厌的蚂蚁,杨俏丽在35 度的天气也长衣长裤加雨鞋,包裹得严严实实。

虽然天热难耐,但杜芝元和杨俏丽有着一样的心思,那就是希望天天有太阳。“下雨是凉快,可稻子收不了啦!”50 岁的杜芝元这样回答。

竞争加大 有幸福也有迷茫

据了解,河源的稻田不平坦,割起来费劲,所以每亩要收80-100 元收割费,一年下来,稻客的纯收入有20 万元左右。虽然钱是赚得不少,但设备投入也不小。蒋兵的一台收割机要20 多万,小卡车也要10 多万,总共加起来就要40来万。

“微信、网络信息流通的便捷,给了我们方便,也带给我们苦恼,哪里有活干,大家就一窝蜂冲过去,竞争就大了。”蒋兵告诉记者,现在油价、人工费用都在涨,全国的稻客也越来越多,出来跑一趟赚的钱越来越少。

尽管不容易,但蒋兵还是很感谢这份工作,因为这份工作,让他的家人过得更好。在蒋兵的微信朋友圈,记者看到了他不当稻客时的模样,衣着光鲜,戴个眼镜,像个文化人,朋友圈里晒的是亲子时光、旅游美食。对他来说,做稻客虽然辛苦,但一是自由,二是钱赚得实在。而且,在千里转战的路途中,夫妻俩走过大大小小的村庄一百多个,相互扶持,相濡以沫,这样的日子是他们想要的。

不过,有着8 年稻客经验的90 后吴晓强对这份职业就心生迷茫,他计划着趁年轻多攒些钱,然后卖了收割机转行做生意。

延伸阅读

稻客为何会受欢迎 省时省力又省钱

“轰隆隆!”在阵阵机器轰鸣声中,金灿灿的谷粒从机器仓中欢快地“蹦入”米袋。割稻、脱粒、扬场、稻谷入袋就此一气呵成。18 日,在忙活完源城区埔前镇高埔、大塘、泥金、罗塘几个村的割稻工作后,蒋兵夫妇被张罗先招到了博罗县石坝镇下坑村,张罗先家有 15 亩田,今年收成好,看着打好的饱满稻粒被装进袋子里,一袋又一袋地堆在一起,张老伯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忍不住凑到收割机前去帮忙装袋。

“我们家就老两口在家,都60 多岁,做不来农活。”张罗先的孩子都在外面打工,以前到了丰收季节,他就召回在外打工的儿女回家帮忙收割,人手忙不过来时还要请乡里乡亲帮忙,算上儿女来回路费,付给乡亲的劳务费,再加上收割完还要摆两桌酒席,平摊下来,收割每亩田要花400 元左右。这几年,他家都是在外请收割机来割稻,一亩100 块钱。 “正在收割的这两亩地因为和其他地不是连在一起的,也比较晚割,还加了60 块钱。”张罗先觉得这个价格挺公道合理。

脱完粒、装好袋的稻谷被堆放在田边小路上,十八九个袋子,估计有2000斤重,要用三轮车载回家去,来回一次要给20 块钱。张老伯说,“其实现在耕田花费很高,肥料、收割机、运送,样样都要钱,收不回成本。但是,我们这些种惯了田的人,就是看不得土地荒着。”

稻客是在路边叫来的,这是一个惯例了。每年相同的时间,相同的地点,村民们走到村头,与已经等候在那里的稻客们协商,讲明地点,就可以开始上工了。“我们干活不问名字,也不留电话,都是到了田地收割完就走。”蒋兵说,几天前,他在埔前镇泥金村的田埂上被一名村民叫住了,原来那是去年帮衬过他的村民,这村民二话不说,就让他继续给他们家割稻。“过了一年,我又包裹的严严实实,他居然认得出我。”蒋兵笑了,这个村民还给他介绍生意,因为觉得他“技术和人品都过关”。

中石化加油站 打造稻客们的“暖心驿站”

晚上在加油站员工之家聊天、看电视,在员工冲凉房洗澡,还可以用员工厨房做饭,中石化埔前加油站成为稻客们名副其实的“基地”。几年下来,收割机主们现在基本上是以加油站为中心点来开展收割工作,那些需要稻客的村民也到加油站找人。

“每年都有一大批稻客来到埔前,今年最高峰时有40 多辆车。”该加油站站长杨志鹏介绍,为了方便这些稻客,中石化河源分公司充分利用加油站资源,全市共19个乡镇加油站参与到了这项服务工作中来,为收割机主们提供冲凉房、专用停车区、多用插座、免费开水、照明、手机充电等服务,其中临江加油站和大湖加油站还将闲置的员工宿舍辟为机主们的临时住所,免费提供住宿。加油站还开辟了收割机加油“绿色通道”,方便收割机加油。

“我们每到一个镇,就找加油站,除了加油方便,那里也给我们提供一些便捷。”杨俏丽对加油站提供洗澡的服务点赞,“出门都是夫妻档,以前只能在公共厕所洗澡,没热水,不卫生,现在有浴室用,真好。”

本报记者 郑婷影 梁小鸿 见习记者 杨容



相关热词搜索:稻客,那群追逐丰收希望的人


上一篇:资源税改革在我市全面落地
下一篇:走进佗城 触摸千年古邑的脉动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