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民生新闻 > 阅读新闻

追逐永不消逝的电波 河源“火腿族”用无线电与世界通联

阅读提示:

“滴滴嗒嗒……”地下工作者头戴耳机坐在电台前面,敲击电键拍发莫尔斯码电报,看过谍战影视剧的人或许会对剧中的这一镜头印象深刻。

而在我们身边,也有这样一帮酷爱无线电的人,他们来自河源市业余无线电协会。业余无线电通信是一项鼓励人们去从事无线电收信和发信实践的业余兴趣爱好活动,是一项内涵极其丰富的专门技术,所以人们还把获得发信执照,精通业余通信的爱好者称为“业余无线电家”,在国外,这种专家被称为“HAM”,翻译成中文就是 “火腿”。近日,记者走进了这群“火腿”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故事。


“火腿”正在破解莫尔斯码。

我市无线电协会2月正式成立

在东江湾公园一处空旷草地,架好短波天线,摆好收发电台,听着 “滴滴嗒嗒”的声音,“火腿”刘胜佳认真记录,埋头破解莫尔斯码,一段时间后,他告诉记者:“一个天津的 ‘火腿’与河源的‘火腿’对上号,他们在交流。”原来,无线电就像空中的无线群,每个人都有一个呼号,可以查到你的信息,可以无地区限制进行沟通。“像今天天气这么好,接连到美国都有可能。”

在手机早已盛行的年代里,与刘胜佳一样的无线电爱好者们偏偏热衷手持一部笨重的“对讲机”互相联络,在外人看来,这无疑很难理解,但他们却乐在其中并沉迷于此。“因为这太有意思了。”刘胜佳说,他是大学里受老师影响,开始接触无线电的, 2008 年来到河源工作后,他仍旧热衷无线电,但平时只是一个人玩。 2010 年的春节,他通过无线电,与另一名“火腿”戴琦对上号,通过沟通,发现他们竟是邻居,随后,他们开始面对面研究无线电技术。

慢慢地,“火腿”们越来越多,他们经常聚在一起。有时候,他们开着车载着设备浩浩荡荡到野外,精心挑选一个有利地点摆放好设备,利用无线电波进行自我训练、相互通信和技术研究。今年2月,河源市业余无线电协会正式成立,这群有着共同爱好的“火腿”有了共同的家,协会共有50多名会员。

考了证才能成为真正的“火腿”

不要以为随便买部对讲机,呼叫两声说说话就能成为HAM 一族。业余无线电爱好者设置、使用无线电台都必须得到批准,并领取国家无线电主管部门核发的操作证书,有了操作证之后,再核验过电台,你就可以得到一个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呼号,这才有了发言权。刘胜佳的呼号是BI7ISS,而戴琦的呼号是BI7KGW,呼号前三位代表国家和地区,后三位是独一份的,在无线电的圈子里,大家是认号不认人的,互相呼喊对方的呼号。说到这种爱好的好处,市业余无

线电协会会长李伟说,和外国人通话,你得掌握英语;气候会影响无线电通讯的效果,你还得了解气象知识…… 时间长了,知识面也广了。

用无线电技术服务社会

除了平时的技术交流通联,业余无线电台还有其他用途吗?李伟告诉记者,大到海啸地震,小到某座深山老林中的迷路搜救,无线电台都能发挥重要作用。自然灾害毁坏了许多公共设施,通信工具暂时失效,这个貌不惊人的小机子能立刻发挥作用,形成救援网络。无线电对讲机本身具备通话能力,而且是点对面通话,一呼百应,在救援工作中有着显著的优势。

成立无线电协会之后,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才是“火腿”们更高层次的追求。为此,他们开展无线电应急通信救援演练,接下来,他们还会积极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与户外协会合作,主动在河源大型活动中提供通信保障。

作为监管部门,市经信局无线电管理科督促该协会在活动中要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理条例》,也希望该协会能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在打击非法广播、打击伪基站方面,作为有担当的民间力量,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本报记者 郑婷影 文/图



相关热词搜索:电波 永不


上一篇:劲牌“阳光班”牵手河源 河源高级中学将有50名学子受惠
下一篇:富民街遗留树坑成“陷阱”存安全隐患 周边居民渴望一棵“平安树”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