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阳光洒满留守儿童心田 梁卫星创办和平县阳光公益服务中心帮助留守儿童
梁卫星
2016年度助人为乐道德模范
梁卫星,和平县人,和平县阳光公益服务中心主任。曾获广东省第一批五星志愿者、2013-2014 年度“ 广东省优秀共青团干”、第五届“广东志愿服务金奖”等荣誉。
阅读提示:
清明假期,不少在深圳、广州等地工作的和平县阳明镇新社村村民回乡祭祖时,都不忘去村里“科甲村001 号”逛逛,看看书,喝喝茶,聊聊天。每每在外人面前谈到“科甲村”,村里人都显得很自豪。原因在哪儿呢?“因为我们村有个公益组织嘛”,不少村民这样回答记者。这个公益组织就是梁卫星创办的和平县阳光公益服务中心,其在“科甲村001 号”设立了名为“山水间”的希望家园、公益书吧、爱心客栈和自助厨房。
梁卫星
温馨的“科甲村001号”
时值暮春,“山水间”门口,一株农村常见的苦楝树繁花点点,一株碗口粗的樟树绿意盎然,不时有劳作的客家妇女从门口经过。门口的鲜红对联“和平阳光温暖和平”让人倍感温馨。
“科甲村001 号”的主人梁卫星说,平时节假日,只要有空,附近的村民就喜欢到这里来看书、聊天。当地一些村民也积极支持“山水间”的建设。前一阵子,由于年久失修,屋顶有些漏水,村民卢叔义务帮忙修缮屋子,分文不取,只说:“年青人干好事,老年人一定要支持。”一些村民还时不时自发给“山水间”送来新鲜蔬菜,也不取分文。梁卫星说,这屋里的东西除了自己收集的外,有一部分是当地村民捐赠的。
让城里的阳光温暖山区孩童
2012 年9 月5 日,时任和平县粮食储备有限责任公司团支部书记的梁卫星,和他的团队登记注册了和平县首家公益类社会组织——和平县阳光公益服务中心。在一个资金匮乏、人才紧缺、公益氛围相对欠缺的国家级贫困县里,一家本土公益类社会组织“摸着石头过河”,梁卫星和他的团队,在4 年多时间里,逐渐摸索出一条可资借鉴的公益之路——对接和会聚来自珠三角城市的公益力量,让城里的爱像阳光一样洒在山区留守儿童的心田。
现在,阳光公益服务中心已和18 家珠三角城市的公益组织签订合作协议,并联合东莞、深圳等18 个公益团体“两新”党组织建设了广东省第一个党员志愿者服务基地——“爱心驿站”,推动“城市—山区”联合公益新格局,探索“社工+党员志愿者+爱心驿站+服务对象”的农村基层服务新模式。
公益路上永不止步
为筹措活动经费,阳光公益服务中心还成功游说和平县城20 家各类型店铺成为“爱心店铺”,每家店铺每月都会资助善款;并在粤赣高速忠信服务区超市开设“爱心不找零”募捐箱,为公益服务募集资金。他们根据留守儿童的不同需求,又具体设计了资助留守儿童的四点半学堂、七彩课堂等项目,以满足更多留守儿童的成长需求。和平县阳明镇大楼小学教导主任徐永红告诉记者,他们来到学校陪伴学生办了个七彩课堂,丰富了学校的艺术生活,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表现出来是阳光、灿烂、快乐的一面。
如今,和平县阳光公益服务中心已是从一个人发展到几十人的爱心团体,一步一个脚印,见证和推动了和平公益事业的发展和成长。据不完全统计,梁卫星通过公益事业已感召26000 多人次参与志愿活动,组织了650 多批次公益活动,服务留守儿童37000 多人次,资助特困留守儿童700多人次。
“被评为道德模范是一种压力,更是一种动力。公益路上永不止步,我有信心把和平阳光公益服务中心办得更好,让更多的山区儿童受益。”梁卫星认真地说。
本报记者 张涛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