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不听话该不该打?心理专家表示,惩罚的方式有很多不一定就要“打”
阅读提示
“她老是那么调皮不听话,我只能打。”端午小长假,一名11 岁女孩小芳被母亲打到伤痕累累的消息,在广东电视台报道后引起公众关注。小芳是四川人,跟随父母租住在源城区源南镇榄坝村。近日来,在小芳家附近开店的彭姐发现小芳有家不敢回,还蹲在垃圾堆里面找东西吃,热心的彭姐把她带到自己家中,当她准备帮小芳洗澡换新衣时,发现11 岁的小芳浑身伤痕累累、手脚红肿,连头皮上都有伤,而这些伤,居然是小芳的亲生母亲所打。在街坊的追问下,其母亲说出了以上那句话。昨日,市妇联带上心理专家看望小芳,为她带去儿童节的问候和心理疏导。
孩子调皮不听话,真的只能打吗?对此,有家长认为“不打不成器”,也有家长认为“对待小孩要以鼓励教育为主”,记者针对对立的两方进行采访,并请教心理专家,就“如何教育小孩”的问题进行探讨。
打 完全不打不现实
手里拿着苍蝇拍,在小区里追着 8 岁的孙女,追到后,边骂边打……这是记者在市区一小区亲眼见到的一幕,最后,在众街坊的劝说下,小女孩才免于继续挨打。“她抢妹妹的酸奶吃,整天没个做姐姐的样子。”说起孙女被打的原因,其奶奶珍姨这样回答。在邻居们的交谈中,记者得知,珍姨在公开场合打孙女,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珍姨家是一户三代同堂的家庭,平时儿子儿媳上班,两孙女由奶奶照顾接送上学。对于女儿被打的事,父亲陈豪是知情的,他说:“我就是被打大的。”陈豪在上世纪90 年代上学,在他的印象中,家里有专门打人的藤条,不听话、偷懒、说谎、考试不好、顶嘴,都要被打。“有一次,放学路上遇到我妈,我正在吃所谓的垃圾零食,她过来二话不说,就是一巴掌。”这件事让陈豪印象深刻,在同学面前被打,他觉得特没面子,回去跟母亲吵架了。
关于女儿的教育,陈豪认为:“完全不打也不现实,实在太不听话了就得打,但打之前要和孩子交流,要让她知道是因为她破坏了规矩,不得不打。”不过,他一般是适当地打打小手、拍拍屁股,而不是家暴,而且这种惩罚行为不能在人多的时候进行,那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不打 沟通是最重要的
“我不赞成用‘打’来教育小孩。” 市民顾先生表示,“我小时候经常惹祸,常被父亲打,但父亲越打我,我就越叛逆。有一次因为被父亲打骂,我离家出走了半个月,最后还是我母亲找到了我,把我领回家。”顾先生说,自己的亲身经历让他知道,打骂孩子不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
“我有3 个小孩,小孩的性格都不一样,但不管对待哪一种性格,遇到问题,家长要先冷静,然后沟通。”顾先生举例说,他家老二嘴巴比较馋,有一次,他发现老二拿着几十块钱在学校门口买零食,而家人平时并没有给他零钱的习惯。“我偷偷用手机拍下他拿钱买零食的照片,晚饭后,我把他叫到身边,问他早上买零食的钱谁给的,开始他并不说话,直到看了我手机拍的照片,他才承认钱是从爷爷裤袋里偷偷拿的。”
偷钱,这事必须杜绝。但顾先生首先冷静了下来,他给孩子分析,为什么他们给他哥哥零花钱而不给他,是因为他年纪小,还没有自制能力,给了钱会乱花。而哥哥已经上初中了,在学校住宿很多时候需要用到钱。他严肃地告诉孩子,以后想吃什么或者想买什么可以告诉父母,但绝对不能偷钱。那次深谈过后,家里就再也没出现零钱被偷的事了。
心理专家 惩罚的方式不一定是“打”
那孩子不听话究竟要怎么办?对此,市心理协会的副会长罗辉这样分析:“‘不听话’反映的是亲子关系的冲突,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如果父母缺乏包容和理解,而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对待,如打骂体罚等,就会加剧亲子关系冲突,为今后的不良关系埋下隐患。‘听话’是建立在良好的亲子关系基础之上,不是单向的问题,而是双方互动的结果,也是形成民主和自由意识的前提。”他认为,作为家长,要学会接纳孩子的不良情绪和行为,并多点耐心进行引导,一时的打骂体罚呈现的只是短期的效果,可能会对孩子们的心灵造成创伤,致使他们的心中产生怨恨,带来的是长期的负面效应。
罗辉表示,教育孩子要以奖励为主,以正面引导为主。如果孩子确实有错,可以进行一定的惩罚,但“惩罚”的方式不一定是“打”。可以采用撤销孩子的喜欢物和事情的办法,比如惩罚他不能看电视、不能吃零食等,然后让他自己认识到犯错的后果,以后就会有所警惕。
本报记者 郑婷影 苏远龙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