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造血”富民 和平县长塘镇秀河畲族村精准扶贫显成效
阅读提示:
走进贫困户蓝美想的家中,虽然屋内摆设依旧简陋,但蓝美想与年迈的父母都感到非常满足,因为在今年年初他们终于告别了破旧狭窄的旧屋,住进了新房。这是我市精准扶贫政策下危房改造工程给贫困户们带来的福祉。蓝美想是和平县长塘镇秀河畲族村人,是一名精神障碍患者,家里还有年过70 的老父老母,因为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而在今年,他们不仅住进了新房,还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种植了1.5 亩百香果,果实的丰收让他们笑开了颜,日子终于有了奔头。
打造四大脱贫产业基地
秀河畲族村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田园风光,传承畲族民俗文化,于 2014 年5 月成为继东水镇增坑畲族村之后和平县的第二个畲族村,但其位于距离和平县城最远的长塘镇上,地理位置较为偏远,村民主要以农业为生,经济收入低,被定为省定贫困村。该村有贫困户28 户、贫困人口共计80人。
自2016 年4 月新一轮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秀河畲族村坚持产业扶贫,大力推进角塘坑水库、藏香猪散养苑、百香果种植示范基地、南蛇坑油茶抚育场等精准扶贫项目,取得了明显成效。2016 年底,已完成了17 户共计39 名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据秀河畲族村第一书记罗文干介绍,今年将继续推进7 户贫困户以上(贫困人口29 人)脱贫工作,即完成省、市部署的80%脱贫任务,并达到贫困户人均收入6883元以上的目标。
产业扶贫是脱贫的必由之路,是贫困户实现真正脱贫、避免返贫的“造血干细胞”。秀河畲族村围绕建设百香果种植示范基地、南蛇坑油茶抚育场、角塘坑水库、藏香猪散养苑等四大脱贫产业基地,完善基础设施促进基地建设,目前已初见成效。
贫困户人均收入达标
据悉,通过完善机耕路修建及管理用房建设、开展百香果种植中期技术培训、发放百香果产品包装及建立销售平台等帮扶措施,秀河畲族村目前种植有72 亩百香果,其中贫困户种植了23 亩。罗文干估算了下说:“一亩地大约产1500 斤百香果,一户一年就可以增收2500元左右。”
南蛇坑油茶抚育场目前种植有 1500 亩,每户贫困户均有4 亩以上,这也是四大脱贫产业基地之一。据了解,秀河畲族村向来有种植油茶的传统,村民基本上都会种植油茶。驻村工作队经考察后,决定发挥原有优势,规模化集中种植油茶。驻村工作队完善了4 公里机耕路修建,发动村民进行铲草改造,还免费给贫困户发放了种苗及农肥,截至目前,全村共发放了 1.3 万株油茶苗、65 吨农肥。据悉,油茶地每亩产15 斤左右,按照每斤90 元钱计算,贫困户每户每年能增收约 5400元。
记者在角塘坑水库旁,看到村民正在给鱼苗喂食,碧绿澄净的水面下清晰可见密集抢食的鱼苗。原来的水库边进行的是生猪养殖,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经过整治规划后,该水库被开发为生态鱼塘,有14 户贫困户入股其中,可给村集体带来每年6000 元的收入,是一个环境整治与脱贫致富相结合的典型案例。据悉,未来水库周边还将增加茶室、农耕园、垂钓乐园、蔬果采摘园等设施,创造生态环境优美、农耕文化体验及贫困户脱贫产业基地。
除了四大产业基地,驻村工作队还给贫困户免费发放了550 斤优质谷种、1200 只鸡苗、17 头牛,鼓励贫困户发展生产、自力脱贫。据悉,截至目前,秀河畲族村贫困户人均年收入已达到7 千,最高一户年收入超过1 万,已经提前达到了原定2017 年底贫困户人均收入6883元以上的目标。
本报记者 杨容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