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打假只停留在“3·15”
“3·15 晚会”又播了。今年的晚会以诚信为基础,重点从互联网虚假广告、个人隐私、食品安全、产品虚假宣传、关爱老年人、山寨行业认证以及生活知识等多方面,反映当前消费者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按照“例牌”,各地区各部门应该要彻夜,或者在次日开展整治了。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查处力度能维持多久?还是只是晚会后的另一场盛会?”
晚会结束后,笔者的微信朋友圈有人大喊“看完央视3·15 晚会要失眠了”,因为许多网友使用的产品也有今年晚会上被曝光的企业所生产的;也有人开腔了:“这晚会纯属是马后炮”,既然晚会前记者通过暗访了解到这些企业存在违法生产的行为,为何不提早进行处理?
不过,对于部分网友而言,“3·15 晚会”恰恰反映平时执法的漏洞,以及消费者平时的投诉无门。以前有句话叫“雷锋同志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不要说“学雷锋日”活动,消费者权益保护日也一样。打假更是要长期坚持,而不是隔三差五,不是为 “3·15”节目拼凑的素材。如果单靠一个晚会,消费者的权利永远无法得到真正的保证,商家、厂家也没有真正切实提升自己的产品质量或者服务水平。
有些存在问题的产品、企业被曝光了,过段时间或者明年再仔细观察就能发现,以前也出现过,甚至更久以前已经被曝光后,依旧是某些商家“ 一条道走到黑”的决心。似乎,每一次打假都只是对商家“不痛不痒”的良心问责,丝毫都没有起到痛定思痛的效果。针对这样的现象,执法部门更应该对曝光的问题企业进行真刀真枪地整治,对曝光的企业经过整顿之后,要进行再追踪、再检查。当然,有时候并非执法部门的疏忽,而是商家有心为之,如同“走鬼摆摊”一般,每一次停业整顿之后,有些商家总要挖空心思“换汤不换药”。
每一次央视打假过后,本应该让那些被打假的商家、企业在舆论监督及众人的眼光下知道痛楚。但是,我们也该从制度上、产品流通上反思,究竟是哪里出了漏洞,才造成了如今的“3·15 打假”总是有料可报的现象存在。平时总提供给侧改革,面对普通消费者的供给,是否也需要再改革?
吴奕镇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