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精准扶贫不当回事!
新华网4 月11 日刊登题为《脱贫攻坚切忌耍花架子》的评论,指出当前一些地方扶贫工作存在不同程度的虚浮之风,扶贫干部口号喊得响,实际却是“认认真真”走过场。要在脱贫攻坚战中取得成效,该文指出一定要狠抓干部作风,把脱贫攻坚当成干部工作的“试金石”,当成干部思想作风的“练兵场”。
话音未落,在日前我市发布的《对相对贫困村驻村第一书记开展暗访检查的情况通报》中,1 名长期脱岗的第一书记被召回,1 名第一书记涉嫌违纪,2 名第一书记存在客观原因履职不到位被进行了调整。通报中并未对作出召回、调整的书记在驻村扶贫岗位不到位细节做详细曝光,但认真想想,凡被通报批评的,估计就是“做不好”、“不到位”、没有认真对待扶贫工作的干部。
精准扶贫是国家为改善贫困群众生活的一项重要惠民举措,从中央到地方的“点到面”,不管在政策上、还是机制及力度上都是大投入,但为何实施到基层,部分驻村干部会如此草率呢?贫困户的意愿是要养牛,扶贫干部却发鸡苗;贫困户要享受的是医疗保障救助,你却给他们一家助学金。部分驻村第一书记的扶贫工作如同一道门,门口对联上贴着“精准扶贫”的横批,但进门之后却是另外一回事。
了解贫困户的所需所想,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而并非将扶贫当过场,驻村干部到了时间回头就走。从进村开展精准识别,到寻找脱贫路子、脱贫产业,都得靠基层人员来担当。贫困村村干部工作人员的素质、工作能力、积极性参差不齐,一定程度上难免会对扶贫工作带来影响,这就需要上级部门加大培训,对扶贫工作质量层层把关。
笔者深信,不管基于何种原因,不把扶贫工作当回事,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张冠李戴”的扶贫干部,是不可能把这项工作切实做好的。主管扶贫工作的上级部门,也要加强工作环节的管理。一旦督查不严,长期放纵的习惯会让一些驻村书记、扶贫工作人员“ 钻空子”。扶贫时间到了,有可能只是完成表面上的“数字功夫”。
暗访,又是上级部门对扶贫工作检查的另一个渠道。主管部门不仅要定期暗访,也要坚持不定期突击暗访,对暗访情况进行通报。同时,对扶贫干部该奖励的奖励,该批评调整的批评调整,不能“干好干坏一个样”。
吴奕镇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