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周末时评 > 阅读新闻

《朗读者》告一段落,但朗读属于每一个人!

随着《朗读者》第十二期落幕,这个被无数人所喜爱的综艺节目暂时告一段落了。从2 月份首播至今,亿万观众拿出了比追韩剧、追美剧更高的热情追看这档节目。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虽然我们在周末里没有《朗读者》可看了,但朗读属于每一个人。读书这个事可千万别跟着“暂停”。

在《朗读者》播出之前,综艺市场上的节目除了音乐类就是户外真人秀,娱乐至上的观念深入人心。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作为一档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却凭借精益求精的制作和扎实走心的内容异军突起。栏目虽然仅仅开播三个月,而且只有12 期,但让广大观众眼界大开,受益匪浅。她犹如一股文化节目的清流,推动兴起社会尊重文化,热爱阅读的热潮。这就是节目的魅力,文化的魅力。

三个月来,《朗读者》共有100 多位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朗读者为观众献上了72 段代表着不同经历的朗读。每一期朗读都有着不同的主题词,从第一期的“遇见”到最后一期的“青春”,这些充满故事的朗读引发了无数网友的共鸣和感动。

在《朗读者》最后一期节目中,著名词作家乔羽朗读了自己创作的《难忘今宵》,“明年春来再相邀,青山在,人未老”,在契合“青春”主题的同时,也是对《朗读者》最好的寄语。不少网友在直呼不舍的同时也纷纷用这句歌词表达对第二季的期待。还有网友表示:“希望以后的《朗读者》能够变成全年的节目,这样就不用等得那么辛苦了。”

近些年来,有关“中国人不爱读书”的批评声不绝于耳。虽然不爱听,但我们却又不得不承认在读书方面我们确实已落后于许多国家。不论是看人均阅读量,还是看个人的读书习惯,抑或“读书无用论”的屡次出现,说一句中国人陷于“读书危机”并不为过。这不,就在上一周,有报道称,陕西西安部分高校的借阅数据显示,除专业书籍外,文学类、哲学类图书的借阅率最高,超过6 成大学生读过四大名著,但完全读完原著的不超过3 成,多以影视作品和简本替代,而且,部分学生平时的阅读主要满足消遣和应试两种需求,最喜欢读各类小说。

这数据说明,目前大学生群体未能摆脱浅阅读的状态,这与当下社会的整体阅读状况基本吻合。而不少大学生反映多以影视作品和简本替代经典阅读,这也是当前图像时代浅阅读的一个注脚。电子阅读器的普及、网络信息的泛滥降低了阅读的成本和门槛,也往往制造了一种阅读收获的错觉,不少人可能觉得每天刷刷朋友圈、阅读几篇爆款文,就完成了阅读任务、确立了阅读成就感。但真正的严肃阅读显然不是如此简单。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朗读者》的横空出世才让我们眼前一亮。她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展现。《朗读者》的每一期主题都是积极向上的,每一个人都会跟大家分享自己的故事和喜爱的经典佳作,甚至于很多被大家忽略的好作品因为这个节目而重新登上了畅销书的排行榜。这就是这档节目的价值所在和成功之处。同时,最平实的情感读出精美文字背后的价值,实现了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传导作用。

除了线上火爆,《朗读者》在线下的影响力也不容小觑。据悉,受《朗读者》节目的影响,不少中小学校乃至军营都纷纷掀起朗读热潮,各种朗读会层出不穷。苏州等地还建立了小小朗读亭,朗读者只需带上心爱的文字,进入朗读亭,对着麦克风朗读即可。无数朗读爱好者在这里遇见更好的自己。朗读亭所在之处也总能甚至引发了外国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这些,与《朗读者》这档节目的“初心”是一致的。作为《朗读者》的铁杆粉丝,笔者希望,《朗读者》第二季能早日开播,展现最新最美的文化自我,从而充分调动和激发文化生产力的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笔者也真诚期待,更多的人因为这个节目而爱上阅读,养成读书的好习惯,一直做生活中的“朗读者”,从书籍中去汲取营养,从读书中寻找快乐,在阅读中谋求进步。

郑婷影



相关热词搜索:告一段落


上一篇:河源查获25吨“脚臭盐”
下一篇:歪 念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