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查获25吨“脚臭盐”
近期,市盐务局根据群众反映的问题盐举报线索调查后,从非法经销商仓库查获25 吨问题盐。经核实,这些盐生产厂家为河南省平顶山神鹰盐业,正是媒体所提及的 “臭脚盐”。目前市、县盐务局对发现的“臭脚盐”进行查扣。抽检不合格盐产品已作下架、暂停销售处理。(详见本报5月8日A5)
监管要跟得上盐改步伐
今年3 月起,一种加热后会散发出脚臭味的“臭脚盐”相继出现在陕西渭南、安徽阜阳、山东泰安和莱芜、江苏海门、江西新余、广东惠州等地。多地职能部门已要求将“臭脚盐”下架。如今,“臭脚盐”在我们身边出现了,真是吓得“娘娘尊”。
“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盐业,行业不大,影响不小,老百姓的餐桌每天都离不开食盐,这危害老百姓食品安全的“臭脚盐”势必引起一阵热议。今年1 月1 日起,国家决定打破几千年盐业专营,放开异地竞争销售盐品。因此,有一种声音认为,“臭脚盐” 的出现与盐业改革有关,正是由于“放开”,才导致部分地方出现食盐涨价,如今又出现食盐质量问题。这样的质疑不无道理。改革注定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并不是一纸发文就能定局。专营也好,放开也罢,政府监管部门都应该跟得上盐改的步伐,依法治盐,用积极有效的作为,确保食盐的质量和供给安全,才能最终让盐改的红利落地,让盐业市场健康发展。
郑婷影
“脚臭盐”敲响监管警钟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据悉,在盐业体制改革之前,我国的盐业一直由国家专营,专营制度持续了2600 多年,有着严格的生产标准和监管体制,百姓吃起来放心。今年1 月1 日盐业体制改革正式施行,允许食盐定点生产企业进入流通和销售领域。打破垄断,本是增强市场活力、利国利民的好事,但市场开放带来的 “脚臭盐”却给我们的监管体系敲响了警钟。
盐改施行后,加大了盐业市场的竞争,势必给各生产企业造成压力。如果这种压力在完善的监管体系下,就能转化为积极因素推动盐业发展,反之则会降低产品质量,出现 “脚臭盐”这样的不合格产品。目前盐改还处于过渡期,出现问题可以理解,但有关部门必须警惕起来,加大监管力度,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建立食盐市场信用体系,确保让人们吃上放心盐。
谢素婵
“脚臭盐”并非下架了事
目前,多地都曝出了“脚臭盐”事件,职能部门查获后无一不是下架处理。笔者认为,“脚臭盐”不能下架了事,关键要从中吸取教训。其乱象昭示着建立一个充分开放、竞争的盐业市场已是当务之急。当然,部门监管也应跟得上盐业改革的步伐。
“ 脚臭盐”乃盐改之果,盐改前就曾多次出现食盐质量问题事件。“脚臭盐”恰恰是这一改革不彻底进程中的“副产品”。不可否认,盐改搞活了市场,但有些企业在宽松的市场环境中,道德与责任也出现了滑坡,对食盐质量不够重视。故要想市场更健康,唯有让市场更开放,让市场去引导。在一个充分开放、竞争的盐业市场,“脚臭盐”必然失去生存空间。
“脚臭盐”并非下架了事,查获了这么多,这些盐的去向呢?是不是又悄悄回流市场?这也给盐业监管部门上了“一堂课”。盐业体制改革需要职能部门比以往更加重视监管,进而建立一个责任明确、运行高效、反应快速的监管体制。这其实也是市场经济的应有之义。否则,以后市场上再出现“手臭盐” 什么的也并非不可能。
张 涛
上一篇:守住新闻节操,向“标题党”开刀
下一篇:《朗读者》告一段落,但朗读属于每一个人!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