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刚有情,故宫有义
南方都市报6 月21 日讯,《河南周口农民意外离世,故宫明天为他开追思会》:32 年前,河南周口一位农民何刚将从自家院里挖出的 19 件珍贵文物悉数捐给故宫博物院。32 年后,闻悉这位农民不幸离世,故宫博物院要为他举行追思会。这在故宫博物院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文物被挖出后,不少买家闻讯上门,开出不菲的价格。对于一位普通农民而言,或许这是一夜暴富的机会,何刚却拒绝了所有买家,进京献宝。试问,有多少人能像他一样,心中能够坚持“文物属于国家”的意识,抵制“一蛇皮袋子”金钱的诱惑。何况这是在80 年代做出的选择。也正是这样的义举,这位普通农民的名字才会成为故宫重点关注的捐赠者,以至于在他意外离世后,破天荒地为他举办追思会。
故宫为一位普通农民举办追思会,这体现了故宫对捐赠者的最高礼敬,彰显出一种巨大的温情,也是一种人文关怀。从另一层意义上而言,故宫此举更像是一次对捐赠者价值的宣示。32 年前,何刚对国家文物保护付出真情;32 年后,故宫对何刚这份情报以义,如同“投桃报李”,用情义相互打动人心。这无论是对文物保护单位,还是文物捐赠群体,都是一个值得参考和借鉴的尝试。
挖到文物,到底捐赠还是不捐赠?这是个道德问题,又是个法律问题。但该如何对待捐赠者?却理应是一道具备温情的必答题。故宫此举,正是用温情的方式回答捐赠之质疑。史无前例的追思会,也为我国依法保护文物工作开创了历史先河,继而又在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一位离世的普通农民受到如此待遇,这充分表明,只要是为保护国家文物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人,党和国家不会忘记他们,人民不会忘记他们;但如果触犯法律,将国家文物视为己有并且侵占的,那就会受到国家法律的责任追究。两种选择,其结果却是截然不同的。
刻下自己芳名的捐赠榜,还是被追究责任的判决书,你会选择哪一种?
吴奕镇
上一篇:刷单入刑
下一篇:杭州保姆纵火案引关注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