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忆“集市”风光好
河源到底有多美?一大早,笔者朋友圈被数只拍摄于蓝口上礤村的白鹭而刷屏。青山田舍间,白鹭齐飞惹人醉。看看如此好风景,一天有个好心情。笔者相信,偌大个河源地区,上千个村庄,像这样的好风光应不在少数,可这些是呆在城里难得一见的。
当然,河源不仅仅风光好。一喜欢远足的朋友日前从曾田新东村一农户家“讨”了两把条帚,皆纯手工编织,全是用当地出产的茅草编扎而成。朋友爱之甚切,细心收藏。这并非人人有此等机遇,不说别的,茅草成熟要看时间,早了不行,晚了也不行。不过,要想买到此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乡间“集市”里到处都有,只不过现在乡间少了。
一
在字典里,“集”含有“人与物相聚会”之意,在古代也称“墟市”“集墟”,是农村或小城中定期买卖货物的市场。俄罗斯作家阿莱赫姆小说集《从集市上来》曾说,集市上有各式各样的人物,各种各样的生涯,还有各种幻想和理想,悲伤和希望……五花八门的景象让你目不暇接。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客家农村,每年农闲时节,乡间的庙会、集市很多。作为最古老的商品交易场所,乡村集市一方面是四里八乡商品物资的大交流,也是客家人精神文化的一次盛宴,三教九流啥都有,不说诸种戏曲,单说各色卖艺人等,足以让人流连忘返,故成为一道经典的旧日风情。在这里,贫穷与富有、时尚与保守共存,文明与落后、革新与传统不断冲突、交融。那年那月,若说一个人见多识广,多与他经常“上集”与“赶会”不无关系。
二
槎城一网友不无怀念地写道,童年时代生活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和平农村,每年乡间的庙会、集市,父母亲因隔三差五总要去赶集。估算他们应该回家了,小伙伴们就会在村口翘首以待,因为多多少少,大人们都会给孩子带点东西回来:钱多的,带上一些热乎乎的铁勺粄;钱少的,也会带一捧花生、几块糖果。
和平大坝“泥鸡”传人陈少波说,每年庙会也是他们这些手艺人最风光的时候。一些乡贤会花钱买下他们制作的“泥鸡”,路过一个村口,就把“泥鸡”送给村口的孩子们。所以,每年庙会之后的好长时间,村子里都会充斥着孩子们吹奏 “泥鸡”的声音。
三
即便当年“割资本主义尾巴” 最盛行的时候,人们转入地下,到山沟、河谷等偏僻地方偷偷“ 逢会”,回到原始的以物易物。即便环境如此恶劣也一直爝火不息。旧时,客家城乡有许多传统集市,如今延续下来的越来越少,而依然完整保留的大集、庙会更是稀罕。
那庙会、集市仿佛是场约会,他们以赶集的名义与时空对话,走亲戚、购货……更多的是对乡土的一种守望。如今“互联网+”把地球变成一个村,笔者有幸参加了几次乡间的庙会,总感觉少了一些集市的味道。说到此,笔者又不禁怀念起昔日的庙会来。
四
时值盛夏六七月,河源到处硕果累累,且不说古竹荔枝,单说双江西瓜、上坪鹰嘴蜜桃,就叫人流口水。而城里人去了只单单为品尝荔枝、西瓜和蜜桃吗?应该是不止这些大地的丰馈吧。
最忆“集市”风光好。乡村集市就像是一座展览馆,把最乡村、最本土的元素毫无保留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把众多的土特产,借荔枝节、西瓜节、桃节的机会来一次集中展示。售卖本地最新鲜最好的农产品,乡土集市确实是最好的尝试。这不,如今连平上坪镇借桃节发起的“乡土市集”活动已是红红火火。“一个人去赶集的时候,总是满怀希望的。”阿莱赫姆在其小说集《从集市上来》中这样说。笔者希望,我们也能看到希望,希望我们的乡土集市,除了让人记住鹰嘴蜜桃,还有火蒜、水蜜桃和豆腐。
张 涛
上一篇:我市发展“旅游+体育”
下一篇:蜗牛效率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