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周末时评 > 阅读新闻

该给国产“注水剧”挤挤水了

不知道是因为长大了,对电视剧不再那么钟爱了,还是电视剧的质量真的下降了,让人不再有兴趣,总之,现在观众对国产剧的评价是贬多于褒。而造成这一现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国产剧“注水”过于严重,耗光了观众的耐性,也拉低了电视剧的品质。

都说英雄不问出处,好剧不论长短。但眼下的国产剧却铆足了劲给自己加长:原本 60 集的《大唐荣耀》被生生拉长到92集,原本58集的《楚乔传》被拉长到67集……动辄八九十集的电视剧也是屡见不鲜,以至于观众吐槽这些剧“注水时忘了关水龙头”。再不给“注水剧”挤挤水分,观众就真的都被逼走了。

电视剧普遍注水,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注水剧”故事情节拖沓、废话连篇,某些本来口碑良好、被誉为“良心剧”的作品也存在人为拉长“凑集数”等问题,严重挑战着观众耐心的底线。

我国是电视剧世界第一生产大国。近年来,电视剧行业的扩张速度也越来越快。据了解,仅 2016 年生产完成并获得《国产电视剧发行 许 可 证》的 剧 目 就 有 334 部 、 14912 集。然而,表象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制作成本虚高、产业泡沫丛生等乱象。一个月就能拍出一部50集的电视剧,剧情、布景、特效等方面的粗制滥造也让电视剧行业的口碑越来越差。

为了提升电视剧品质,早在 2009 年时,国家广电总局曾下达过 “瘦身令”,要求电视剧集数一般不要超过30集。但这么多年过去了, “瘦身令”似乎收效甚微。一些电视剧甚至分成上中下三部来规避风险。而有些“鸿篇巨制”偏偏又撞了大运,收视率爆棚,使得业界有了“电视剧越长越赚钱”的错误思想,使“注水”现象越来越严重。

国产剧“注水”之所以会层出不穷,说到底还是离不开“利益”二字。电视台以集数定价格,制作方就通过拉长集数来实现利益最大化;电视台靠“流量演员”拉动收视,带动其他收入,导致出现“天价片酬”。而为了延长剧集,增加卖片收益,制作方通过增加无关主线的人物、设置毫无意义的台词以及重复再现故事情节等方式“注水”,于 是 娘 娘 在 御 花 园 里 散 步 要 半集。一批营养匮乏和审美薄弱的电视剧就这样占据荧屏,造成了电视剧市场的不良风气。

有人批评“注水剧”,把焦点放在天价片酬的“流量演员”身上。然而小鲜肉们虽然是众矢之的,但也是“背锅侠”。在现在“一剧两星”的政策下,每年在卫视平台播出的剧集被积压。电视剧要想脱颖而出,就要靠热度和质量说话。保障质量的成本太高,而利用小鲜肉来推销剧集,热度就有了,广告商也会跟着来,在后期人为的剪辑“注水”拉长集数,很容易就达到了制作方和播出方双赢的结果。至于观众的不满,在利益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

如今,国产剧在“注水”这条道路上越来越放飞自我。但“注水剧” 对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试想,注水部分越长,被浪费的个人时间和公共资源就越多。出品方注的是水,流失的却是观众的耐心,也是对品牌和信誉的彻底失望。

放眼国际,减少剧集、保证单集精彩度已成为电视剧行业的共识。日剧的长度一般是 10-12 集,英剧更少,一般一年一季,一季3-9 集,而美剧如果收视率不好,还会立马遭遇“被砍”命运。说到底,产业的良性发展最终还是要靠好作品说话,国产电视剧要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就必须尽快挤干“水分”,用“干货”和“硬货” 来赢得观众。而观众也应该提升审美能力和批判眼光,拒绝“注水剧”,才能让“注水剧”无立足之地。

谢素婵



相关热词搜索:国产


上一篇:待产孕妇跳楼
下一篇:圈钱游戏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