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全面推行河长制
9 月12 日,我市召开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动员大会,全面贯彻落实河长制,计划到今年年底,全市境内河湖全面建立河长制,构建市、县(区)、镇、村(居)四级河长制组织体系。到2020 年底前,全市基本实现“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的总目标,具有岭南特色的平安绿色生态水系基本形成,依托万绿湖将中心城区打造成为 “万绿水城”构想初见成效。(详见本报9 月13 日A4)
有好制度更要有执行力
水臭了、河黑了,水资源短缺了,城市地下水污染了……长期以来,当人们谈到这些就觉得是环保、市政、水利等部门的责任,但这些部门由于行政权限、技术手段、人员配备等限制,对各方面的掌控、调度往往力不从心。
好在“ 河长制”来了。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 “河长”,负责辖区内河流的污染治理,保证河流在较长时期内保持河清水洁、岸绿鱼游的良好生态环境。实行河长制,让被肆意污染的河流变成“河长”们的一份责任,这项创新环保好制度的确有其先进、独到之处。
有了好制度,还需要有执行力。河长们对所负责河道的水生态、水环境持续改善和断面水质达标负领导责任,要牵头组织对所负责的河流进行会诊,分析污染症状,采取“一河一策”的方法,制定出综合整治方案、措施,强化横向协调、落实长效管理。总之,不能让美好的制度仅落在口头上、文件里。河长们要真正担起“河长”职责,做到守“河” 有责、守“河”尽责。
郑婷影
河长制绝非治水“终结者”
青山在溪水里随波荡漾,明月倒映到静谧的河中,水草随溪流缓缓摇曳,小鱼在石缝里悠游,“一带江山如画”的味道……这两年,通过中小河流的治理,我市多条河道变化有目共睹。整治后的河道或水清流畅,或景美岸绿,呈现出了靓丽的形象和独特的韵味。
水是一面镜子。污水问题在水里,根子却在岸上。要金山银山,更要渠通水畅。有道是,三分治,七分管,巩固当前河道整治成果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不,最近我市推行了河长制,条条河道有“河长”,然而这绝不是治水的“终结者”。
“污染源治理好了,水才能干净”“环境好了百姓才会更加珍惜。”我市不少治水者对此有很深的感触。笔者认为,治水,除了要有一名好“河长”外,还要通过多种宣传渠道唤醒百姓的环保意识,让群众参与,一起努力,才能实现河道持久保持“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其实,参照江浙一带“五水共治”的经验,配套设立“河道观察员” “治水团”也未尝不可。
张涛
念好河长制这个“紧箍咒”
河湖是世世代代人民生存的基本条件。而近年来,水危机却频频出现在全国各地。一直以来,当人们谈到水短缺、污染了,就会将原因归咎到环保、水利等部门头上。事实上,由于江河流域管理上存在的盲区和真空,不少河流的治理找不到“主人”,导致本来湖清水秀、鱼肥米香的河流成了藏污纳垢的地方。全面推行河长制,让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不仅意味着给河流湖泊找到了真正的 “主人”,也是从根本上明确了责任主体。
从部门负责到“首长” 负责,河长制破除了体制顽疾。要彻底改善河道流域的水环境,就必须念好河长制这个“紧箍咒”,真正发挥河长制的制度生命力,让本来无人愿管、被肆意污染的河流,变成箍在 “河长”们头上的“紧箍咒” 和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将河长制真正落实到位,真正实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目标,还百姓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谢素婵
上一篇:大学生网贷可以休矣!!
下一篇:为师之“道”,从守住师德开始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