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老总重新当上农民 他说要把家乡建成旅游乡村,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开栏语
我市是农业大市,搞好“三农”建设,对我市脱贫奔康具有重要意义。而近年来,我市在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同时,也注重新农村的建设,成绩斐然。即日起,本报开设《“三农”建设进行时》栏目,通过新型农民、新兴农业、美丽乡村三大系列9 个报道,向读者展示我市“三农”形象。
黄兆盛是源城区白岭头村黄果塘村小组的村民,也是深圳一家物流公司的老总。从农民到企业老总,他走过了近20 年;从企业老总到农民,只用了半年。去年开始,正处在人生和事业顶峰期的他全身心回到家乡,当起职业农民,养鹅、养鱼、种草、种百香果,带领村民共同创业。
黄兆盛在打理他养的鹅。
高高兴兴当起职业农民
黄兆盛出身于黄果塘村一户普通农村家庭。1984 年,19 岁的黄兆盛到广州当兵,这是他第一次走出小山村。1987 年退伍后,黄兆盛在外打工,1992 年一个偶然机会,他进入深圳物流行业。
“从搬运工做起,到营业主任,到经理,2006年,我成立自己的物流公司。” 黄兆盛说。经过10年打拼,黄兆盛的企业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业绩也很稳定,他可以悠闲地享福了。然而,一次回乡的见闻,让他改变了享福的想法。那是去年春节期间,黄兆盛陪着母亲回到家乡住了大半个月,就是这大半个月,让他萌发了回乡当农民的想法。“在村里,乡亲们没有休闲运动的场所,没有文化室,村民文化水平比较低,精神与幸福指数比较低,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大片耕地被荒废…… 我出去了30 多年,而这里的面貌几乎未变。”相比自己蒸蒸日上的事业,村里的发展变化却不大,黄兆盛感觉到,总有一个人要带起头来,改变这一切,让更多的乡亲也过上更好的生活。经过半年的考察和研究,去年国庆,他从深圳的企业抽身,全身心投入回到家乡,当起了职业农民。
回到家乡后,他把村里原来的猪舍改为简陋办公室,隔壁一间只容得下一张床的房间就是休息间,衣服就堆放在房间的椅子上。每天早上六点半,他就起床,到村里各处看看,能帮上忙的他都帮忙。空闲时间,他还要在网上学习农业知识,了解国家政策。
当初,对于黄兆盛“几乎疯狂”的举动,妻子是不同意的,后来,在他的感召下,妻子也来到黄果塘村,“夫唱妇随”当起了农民。“白天抓进度,晚上忙学习,网上找思路,创新是出路。”黄兆盛说,他现在是整个村的总设计师,这工作比当老总时忙多了,也更有成就感了。看着项目工程从无到有,看着一片荒地种上草、树,看着“梦想乐园”一步一步实现,黄兆盛坦言,他很享受这个过程。
欲投资2000多万把家乡建成旅游乡村
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回乡后,黄兆盛张罗的每一件事,都办在了群众的心坎上。
他协调修建了水库,修复了水渠,让村民因水利问题荒废许久的土地重新耕耘起来;他在村道两旁种上了果树,美化环境;他竖起宣传栏,召开座谈会,村民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小山村面貌变了,村民喜上眉梢,但黄兆盛心里清楚,有企业、有产业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黄果塘村有47 户共250人,留在村里的170 人多是中老年人,村里山多地少,且耕地分散,村民没有方向,没有目标,劳动力效率低下。针对这样的现实情况,黄兆盛办起了农业科技公司,养鹅、养鱼、种草;成立了农乡情合作社,带领村民种百香果,首批有 10多户村民参与进来,他为这10多户村民免费提供500 棵百香果苗、搭建果棚的水泥杆和塑钢线。
说到将来,黄兆盛坚定地说,要把家乡建设成一个集生态旅游观光美食的美丽乡村。目前,黄兆盛种下了40 亩甜橡草,养起了近千只鹅,生态直流水高密集养鱼池正在修建中,届时,甜橡草可以喂鹅喂鱼,鹅粪可以当草肥料,循环利用。工程动起来了,黄兆盛就招呼本村的老乡来搭把手,种植饲草、收割整理、喂养看护、打扫清洁,目前,黄兆盛已经为村里10多名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工作。随着规模化、标准化、信息化、集约化、机械化的推广,村里人气旺了,村民可以办起农家乐增加就业岗位,自然也就富了。初步计划,这第一期投资就得2300万,后期,他还想把这里建成地震科普教育基地,他表示:“科普教育基地对于河源很重要,关系到子孙后代。”
本报记者 郑婷影
上一篇:“两纵”市区老战士联谊会换届 陈庚有连任会长
下一篇:河源红色文化红遍全国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