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莞河生态河堤现绿色新景观
“河堤、绿草、花丛、鸟语……童年 的上莞河回来了!”这是80 后市民刘 捷国庆时发的朋友圈,配图正是东源 县上莞河生态河堤,她的孩子在河边 嬉戏游玩。
“小时候的上莞河河水清澈,两岸 都是草地,那时我们下水摸鱼、游泳, 可欢乐了!”刘捷的童年有大部分时间 是在上莞镇新轮村度过的,那是她的 外婆家,上莞河的自然生趣给她留下 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出外读书,结婚 生子,回去的时间就少了。
上莞河生态示范工程。
“2015 年结婚后,我带着老公来 看望外婆,经过上莞河时,我已经认不 出来了。”刘捷说,那时的上莞河河水 枯竭,沿河两边河滩地裸露,河边违建 违种,垃圾乱抛乱扔。而且,河道淤积 堵塞,每年汛期都会暴发洪水,严重影 响两岸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而这次 国庆的回访,让她仿佛穿越回了童年, 她看到了比童年更美的上莞河,看到 了村民们在这里欢歌笑语。
亲水平台约30米,绿化河堤约12 公里,种树约2700 棵,河堤前坡贴草 皮、后坡种草,路面铺石米沙…… 2016年,东源县水务局着力打造上莞 河生态河堤,保留河道浅滩湿地、洼 地,配套亲水步道、市民休闲器材等 可参与的生态自然活动空间,恢复草 地,让上莞河的“囧境”彻底改变,呈 现出一幅自然与环境相互融合的和 谐画面。
做“ 水”文章,河源是认真的。 2013年,我市启动东江水环境综合整 治工作,将我市辖区东江流域47条支 流50 个断面水质纳入考核范围; 2015年,河源启动中小河流治理大会 战,按照“清障清违先行、清淤护岸并 重”的原则,重点解决河道行洪通畅问 题,提高流域综合防灾减灾能力;今年 9 月,河源全面贯彻落实河长制,力争 2020年底前,全市基本实现“河畅、水 清、堤固、岸绿、景美”的总目标。
■ 成就回顾
生态环境明显提升社会安全人民幸福
实现率先振兴,优美生态是核心 竞争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河源牢牢 守住生态底线,以最严格的考核、最无 悔的付出、最坚决的行动守护着这片 青山绿水。
河源的水有点甜,河源的空气有 点香。从2015年起,我市每年都开展 声势浩大的大气环境综合整治“百日 行动”,大力实施工业减排、燃煤控制、 尾气达标、扬尘管控和环境监管“五大 治污工程”,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优 化、高污染燃料工业小锅炉整治、黄标 车淘汰、工业大气污染治理、城市扬尘 管控、油品供应和清洁生产等工程建 设。经过努力,我市大气环境质量总 体良好,2015 年、2016 年及2017 年 上半年,我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 省分别排名第七名、第五名、第四名,6 项污染物浓度指标连续两年达到省政 府的考核要求。
同时,河源扎实推进森林碳汇、生 态景观林带、森林进城围城、乡村绿化 美化四大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 2013-2016 年,全市消灭宜林荒山 112.2 万亩,完成生态景观林带建设 391.3 公里,完成乡村绿化美化示范 村建设363 个,新增各类森林公园86 个、湿地公园8 个,新一轮绿化河源大 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至2016 年 底,全市森林面积达1738 万亩,森林 蓄积量640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 74.6%,与2012 年相比,森林蓄积量 增加18.3%,森林覆盖率增加2.3%,如 期实现森林面积、森林蓄积“双增”目 标。全市生态公益林面积达1032.5 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56.5%,与 2012 年相比,生态公益林面积增加 10.65%,全省排名第二,森林生态功 能明显增强,效益明显提高。
河源的付出是有回报的:如今,河 源依然是广东乃至华南地区生态环境 最好的地级市之一,是全省唯一没有 酸雨记录的地级市,一流的水、一流的 空气,在全省环保责任考核、污染减排 考核、大气污染防治考核中连续多年 被评为优秀。
生活在河源是幸福的,不仅水一 流,空气一流,社会更是平安稳定。连 续多年来,河源的群众安全感排在全省 前列,全市各县区公众安全感指数超全 省平均线,2013年、2014年,河源平安 创建暨综治工作连续两年成为全省8 个优秀市之一。启动“平安河源”创建 工作以来,河源深入组织实施以村居、 学校、家庭、企业、市场、医院为载体的 “平安细胞”工程建设,实现积“小安”为 “大安”,初步构建起以“打、防、管、控、 整治、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立体化社会 治安防控体系和“大巡防”工作机制,有 效防范和减少了各类案件发生。让每 一个生活在河源的人,都时时刻刻感 受着“平安河源”的和谐之美。
本报记者 郑婷影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