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时政要闻 > 阅读新闻

让传统文化与学生成长同行 客家文化走进校园走上课堂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同时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近期,龙川县培英学校就以“客家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为抓手,通过“唱客家民歌”“绘客家风情”“读客家诗词”“溯客家源头”等系列活动,让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融入学生生活,发扬客家优良传统。

客家文化主题内容进课堂

“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 莲塘,莲塘背,种韭菜,韭菜花,结 亲家……”12 月5 日上午,在龙川 县培英学校科研处主任钟燕华的 带领下,记者走进该校四年级(5) 班的教室,孩子们正在上着音乐 课。课堂上,音乐老师黄绮雯正 在一边播放视频教材,一边教学 生唱这首客家人熟悉的童谣《月 光光》,孩子们一个个都很认真, 用本土龙川方言、对着词谱唱着 这首客家歌谣。

而在另外一个课室里,美术老 师曾志强把一幅《客家围龙屋》图 片贴到黑板上,孩子们的视线顿时 被吸引。“客家围屋是中国客家文 化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筑,它始建于 唐宋,兴盛于明清……”曾志强将 客家围屋的结构设计、历史起源娓 娓道来,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

据钟燕华介绍,学校为结合党 的十九大提出的坚持“四个自信”要 求,为推动传统文化、客家文化的宣 传,特地在学校四年级与七年级共 27 个班试推行客家传统文化走进 课堂,主题内容主要包括“唱客家民 歌”“绘客家风情”“读客家诗词”“溯 客家源头”四大部分,并在主题班会 课、文化课等课程上,用通俗易懂的 客家方言为学生讲解。

教材内容取自本土

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诸如 《霍山放歌》《东江远眺》《龙川赞歌》 《古邑文脉颂》等描绘龙川的诗词, 在培英学校四年级的每一个教室的 黑板报上都可以看到。钟燕华告诉 记者,学校试推行这样的教学内容, 主要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本土文化的 印象,为此,担任这四大主题课程的 老师特地寻找素材制作教材,保留 了本土文化的原汁原味。

“课后学生要去巩固,所以,课 余我们也将客家诗词的内容跟‘每 天一页硬笔字’活动相结合。”钟燕 华说,前段时间,学校还针对学生 所学到的传统文化,举行了“百善 孝为先”主题班会,围绕“德、孝”主 题给孩子们讲述了《孔奋孝母》《怀 橘遗亲》《黄香扇枕》等美德故事, 并就班会的主题给孩子们布置了 “帮父母洗脚”“拖地板”“洗衣服” 等作业。

尝试“走出去、引进来”

事实上,由于科任老师并非专 业人才,所以培英学校在试推行这 种教学模式过程中还是遇到了困 难。钟燕华表示,如果试行成功,今 后在全校推广的话,除了依靠教材 内容,还需要专业的教师队伍或者 文化部门专业人员定期授课,或者 让学生走出校门到各类教育基地 等,接受更多的爱国、传统、客家文 化,只有长期开展才能将这项品牌 教学活动办下去。

上个月20日,培英学校迎来了 龙川县“客家山歌进校园”系列活动 首场讲座,龙川县客家山歌协会副 会长、著名山歌手杨圣玉等客家山 歌手在现场为该校师生现场演绎、 教学山歌。这场活动,让学校看到 试行一段时间后的成效,不少学生 在课堂的熏陶下,已经对客家歌谣 产生兴趣。该校学生杨儒天说:“老 师教会了我们唱客家山歌,诵读客 家古诗,还了解了很多客家文化。 我觉得客家精神就是勤劳,我们要 努力学习、孝敬父母。”

本报记者 吴奕镇 特约记者 刘伟东

▼记者手记

尽管在日常生活经常听到本
地人用客家方言交流,但在校园
里,已经许久没有听到用方言诵读
的琅琅书声。文化自信,自然要从
娃娃抓起,让孩子们随着年龄与学
识的增长,增强文化自信心。其
实,很多学校早已开始传统文化、
国学文化进校园活动,但像培英学
校这样的教学模式,使之与课堂、
生活融入的还是不多。文化在校
园的熏陶,其实不单单只有学校的
责任,文化部门及社会各界也应该
给予鼓励和帮助。

 



相关热词搜索:客家文化 走进校园 传统文化


上一篇:市委宣讲团深入各级各部门宣讲 以精神为引领锐意进取做好工作
下一篇:市场主导,政府支持, 推动我市全域旅游发展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