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彭寨“十八围”几多风雨几多故事
最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发布《关于开展全国重点镇增补调整工作的通知》,和平县彭寨镇再次上榜,其实,早在2014 年10 月,彭寨镇就已经榜上有名。作为和平县中心镇,彭寨镇乡土文化浓厚。“和平彭寨镇”,百度百科里解释说,和平县交通枢纽及下半县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也是一个保存着许多历史遗迹、遗址的古镇,众多的具有传统特色的围龙屋见证了古镇的兴衰与荣耀。
那么这里为数众多的围龙屋,到底有多少呢?有一种说法说,像始建于400 多年前的客家围龙屋在该镇有近30幢,另有炮楼10 多座,祠堂20 多间。广东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河源客家古邑文化研究会会员陈仰天深入实地考证说,至少有18个围,这其中叫得上名字的围屋有龙安围、永康围、新围、老围、上围、下围、田心围、高山围、寨下围、十聚围、牛角围、桐兴围、南吉围等。这其中,以龙安围最为有名,比和平建县还要早130年。
和平县文化馆馆长王勤勉说,永康围为研究明清时期的彭寨客家习俗提供了有力的实物依据。
比县城早建130年
龙安围,俗称白芒屯,也称军屯围,原为驻军屯兵之地,民间素有“先有龙安围,后有彭寨约”之说。
元末明初,多地动乱,田园荒芜,民不聊生,彭寨也是如此,百废待兴,百姓思安。公元1388 年,龙川县在龙安围设守千户所,有将士1120 人,驻守马塘屯、田心屯、上苕屯、兴隆屯、岭西屯等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田”,军民垦荒,恢复生产。公元1391年12月,龙安围面积扩大,东至贝墩仙人嶂,西至和平峒,南至林寨,北至古寨(包括安坳等地),全屯军田额为3216 亩,公粮672 石,遂成为当地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是通往江西“三南”一带的主要交通要塞。
明朝正德十三年,即公元1518 年,王阳明奏设和平县,彭寨当地绝大部分屯城守军解散,由龙川县割归和平县属,唯留龙安围仍属龙川守御千户所管辖,屯内有驻兵200 余人。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 年),龙安围奉文裁屯,划归和平县管辖。
对研究客家习俗有价值
由于守屯将士来自四面八方,姓氏复杂,龙安围素有“百家姓”之称。至今,还保留着卓、李、颜、罗、林、肖、黄、谢、陈等九姓。陈仰天考证说,龙安围在历史上的全盛时期还有周、邱、梁、胡、池、徐、叶、曾等姓,应该超过三十个姓氏。民国时期彭寨玉竹坳约有曾氏十余户定居屯内,梅州大埔县谢太昌曾在彭寨经商亦在屯内落居。屯内昔日三十余姓,现只有九大姓尚存,当然有些姓氏也是寥寥几人。
位于彭镇村的永康围离龙安围不远,两围相距5 公里多。永康围是个防御性很强的山寨,石灰夯筑外墙,棱角牙砖叠涩出檐,悬山顶,四角建有碉楼,设有对外的枪孔,围内二层绕墙都留有宽一米的走道,以便于防守。清朝时期,每逢有盗匪流寇入侵时,村中百姓全都拖家带口,牵牛抱鸡,进入围内躲避。和平县文化馆馆长王勤勉考证后说,在和平县,一般为防盗贼而建的寨子都是建在易守难攻的山上,像永康围这些寨子早已失去了作用,多数基本上只剩下残墙断垣,不过,也为研究明清时期的彭寨客家习俗提供了有力的实物依据。
本报记者 张涛
上一篇:赶 虾
下一篇:夜访河源市新图书馆(古风)预备会议感赋(古风)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