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文化 > 阅读新闻

乡情乡韵乡曲已融进我的血脉里

山野的花总是充满清香,热爱它的人亦如花般,那样淳朴含香。在紫金花朝戏传承发展中心,笔者认识一位花朝戏音乐创作人——邹平。他乐观向上,就像他的音乐那样时不时跳动出快乐的音符。谈起花朝戏,他深情满怀,对戏曲的热爱已经融入了他的血脉里。

艺术钟情于勤奋好学的人

邹平老师1965 年12 月生于梅州市五华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自幼酷爱音乐,少年时就开始学唱歌、吹笛子,中学时期是学校的文艺骨干,高中毕业后到梅州艺校进修钢琴及作曲。他爱好广泛:钢琴、长笛、芦笙……大都和音乐相关。1988 年3 月来到河源市紫金县花朝戏传承发展中心(改制前为“紫金县花朝戏剧团”)工作,担任电子琴演奏员和戏曲音乐创作。

时光一晃就是30 年,30 年的刻苦钻研,30 年的兢兢业业,30 年的风雨兼程……邹平老师创作了上百个以客家元素为主体的乡土题材作品,如:花朝小戏《棋路》《下访》;花朝大戏、古装花朝戏《云翠仙》;现代花朝戏《婚姻大事》、传统花朝戏《三看亲》等20 多个的编曲。山歌剧《巧遇回头店》的编曲,创作了《欢迎你到紫金来》《一声情妹一声哥》《两岸同胞共心愿》《万绿水东江情》等歌曲。

邹平老师的音乐启蒙源于少年时代,当年还是八九岁时,他连“哆来咪” 都搞不清楚,只是因为听村里大哥哥们的笛声入了迷,想借来把玩,但大人担心小孩子吹过的笛子全是口水,不卫生,所以不肯借,只好待他们走了以后,自己偷偷拿来试着吹(那时候农村的房子大多不锁门),自己摸索。回想这些幼稚的往事,邹平老师谈起来还有些羞涩。他说那时候培养起来的乐感对以后的音乐道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往艺术的道路通常都是寂寞的,需要坚定、认真、韧恒的心态和开阔的视野,还要守得住清贫。一个人的清苦对于喜欢花朝戏的邹平老师来说倒是可以坚持,可是到了为人夫、为人父,上有老下有小的时候,就得考虑养家糊口。1995 年,他的孩子出生,似乎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维持自己的兴趣爱好了,日子捉襟见肘,特别不容易,做了个艰难的决定后,他便来到深圳这个大都市准备好好“闯天下”。

邹平老师到深圳不到一个礼拜,当时紫金文化局的简佛权局长打电话给他,对这个充满干劲和活力的年轻人的离开表示非常惋惜,极力劝说他回来,并说些还年轻、大有前途等鼓励的话,最重要的是承诺只要他肯回来,以后有机会学习一定安排他去。都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份知遇之恩让邹平老师备受感动,也许生活的困难咬咬牙就过去了,但是梦想一旦放弃了可能就是一辈子,带着一份对音乐的执着和被家人不理解的矛盾心情又回来紫金。邹平老师最感恩的是简佛权局长兑现了承诺,加上邹平老师出色的艺术才情,在剧团里受到人们的敬佩。1999 年5 至6 月参加了广东省戏曲音乐进修班学习,2000 年4 至6 月参加了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的戏曲音乐进修班学习。这两次研修班的学习让他的创作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学习期间,每次听老师的点评或讲座,他总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在那里,他认识了很多有共同兴趣爱好的老师同学,毕业后他也经常到广州、韶关、佛山等地拜访这些老师同学,请教、交流。艺术总是钟情于勤奋好学的人,邹平老师深谙此意并受益匪浅。

文艺创作要立足传统

邹平老师播放了他创作的花朝音乐《烈火红颜》,“好陈妹,莫悲伤,擦掉坚强的眼泪,前行路上红星闪……”音乐讲述了一对好姐妹难舍难分的场面,有激发革命后人勇往直前、慷慨激昂的冲劲,演绎了共产党员苏丹(剧中主人翁)视死如归的壮丽篇章,渲染了一种慷慨激昂的格调,像一片汹涌的大海,有着宽广的想象,演绎出冷暖、悲壮的力量。我们被他的音乐震撼,被乐曲的张力所感染。

在音乐创作中,邹平老师也有过瓶颈期,记得在创作这首《烈火红颜》时,三天一个乐句都没写下去。“《烈火红颜》讲述的是革命时期的一个英雄人物,写她在牢房里面被劝降的画面时,我就一直在思考,革命战士在这样一个阴森的牢笼里挨饿受冻是怎样一种心情?我不断地纠结、思考、打电话与同学一起探讨。最后完成了,大家都说不错,就是这个效果。”谈起创作《烈火红颜》的经过,他也是不加修饰的欢乐。似乎可以看见这个音乐人在夜深人静时背着手来回踱步的样子,时而欣喜,时而忧虑,时而兴奋,时而沉默,甚至有些“痴”了吧?艺术工作者最该保留的应该也是这份“痴”吧?

这些年,邹平老师的音乐创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花朝小戏《棋路》于 2010 年4 月荣获河源市第二届文艺“山花奖”二等奖;歌曲《一声情妹一声哥》于2012 年6 月获河源市第二届客家山歌表演赛创作奖,于2014 年6 月获河源市“唱响中国梦、百歌颂中华”歌咏活动金奖,于2014 年9 月获广东省第十一届“百歌颂中华”歌咏活动铜奖;歌曲《合家欢笑庆团圆》于2015 年11 月获广东省客家山歌赛铜奖。先后在省级报刊公开发表了《地方戏曲-花朝戏曲的传承与发展》《对江南二胡曲〈水乡欢歌〉作曲的思考》《浅谈花朝戏曲音乐》3 篇学术论文,其中《地方戏曲-花朝戏的传承与发展》荣获《魅力中国》杂志社2016 年度优秀论文一等奖。30 年来,默默无闻地从事音乐创作,如此的业绩,对邹平老师来说也是一种慰藉。

邹平老师是紫金花朝戏剧的中坚,作为花朝戏传承发展中心的副主任,经常组织演员排练、表演等各项文艺活动,和大家一起探讨戏曲唱腔、词曲创作、后期制作等,让大家有更多学习、自我提升的机会,拓宽戏曲的知识面。同时还经常到紫金的各小学、县职业学校上课。虽然来上课的学生才几十个,但都是自觉报名学习花朝戏的,倒也十分欣慰。他并不担心这一传统艺术会失传,因为现在政府很重视,形势一片大好,大家齐心协力传承保护花朝戏这一客家魂宝。未来的计划里,他想创作更多的优秀花朝戏曲作品,为花朝戏的传承与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说起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中国元素的花朝戏,邹平老师认为创作来源于生活,一定要到民间去:“我拜访过许多乡下的老艺人,走遍紫金的每个角落,听说会唱山歌、花朝戏的就请他们唱一唱,他们唱的土生土长歌真的很原生态,很有特色。我们身边的乡村田野、城镇生活,就是最好的创作素材,同时对推广客家文化有着积极的作用。现在文艺创作要立足传统,要有鲜明的民族、民间元素在里面。”现在的音乐越来越国际化了,作为一个音乐创作人,邹平老师认真踏实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默默地坚守和付出,就像山谷的花儿,不畏风雨,随时节绽放。

本报记者 冯燕花



相关热词搜索:乡韵 乡曲 乡情


上一篇:夜读(外一首)
下一篇:鹩 哥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