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源县曾田镇有座历史久远的古桥
在东源县曾田镇有一座古桥,虽至今仍未考证出系何人所建,建于何时,然一直为当地村民津津乐道。这就是如今横跨东源县曾田镇新东河的上坑吉安桥。今年71岁退休干部叶德林前日给记者报料说,想通过媒体的介入给这座古桥在文物部门上个“户口”,让这座古桥不再被人所遗忘。记者在曾田镇新东村了解到,包括新东河在内的曾田河正在进行中小河流改造,古桥有望修葺一番,以靓姿迎来 “新生”。新东村也计划利用乡贤资源开发吉安桥,把其打造成村民眼中的“风雨桥”。
新东三古桥仅剩一座
曾田原名“山田”,又名“珊田”,因山高岭峻而得名,也有说曾田圩有“铁墩套排”而得名,明朝永乐十四年即1416 年始改名为“曾田”,其境内曾田河、横坑河流落差大、河面狭窄,河道弯曲迂回。新东河就处于曾田河的上游,发源于高嶂寞山脉,与途经池田村、新东村的多股溪水流至曾田镇玉湖村处汇合成曾田河,后经蓝口镇石古大王注入东江。叶德林说,解放前,新东河面上有三座桥,即吉星桥、吉龙桥、吉安桥,目前吉星桥只剩下旧址,吉龙桥只剩下一个桥墩,就吉安桥保存得比较完整。为何取名“吉安”,叶德林考证说,这应该是取“吉祥、平安、如意”之义。
记者在现场看到,吉安桥全长近50 米,桥面宽约2 米,由多块大小一致的麻条石砌筑而成,至今坚固无比,桥身没有栏杆,由于荒废时间太长,桥面的麻条石表面虽然光滑有光泽,但因长期足踏车压,已留下了不少凹凸不平的历史印迹。
吉安桥拱之间贴近水面部分,用花岗岩建成客家常见的鹅胸型,以减缓洪水的冲力。吉安桥与东源县康禾镇黎顺村两百多年“盐商古桥”有些相似,从造桥技法、砖石结构等来看,也堪称古代客家桥梁建筑的“活标本”。
桥无语却为人乐道
吉安桥虽不大,然村民至今对其津津乐道,不过,有些遗憾的是,这个桥建于何时,由谁所建,一直不见有文字记载。叶德林为此考证多年,根据吉安桥石料、造型,他分析说应该是建于明末,然究竟谁建的,至今也没有结论。与和平下车五眼桥、东源康禾黎顺 “盐商古桥”的建桥者名垂青史相比,吉安桥的建造者有些落寞,然为村民造福的吉安桥已深深刻入新东村村民心中,必将世世代代为村民所纪念。
令人欣慰地是,包括新东河在内的曾田河正在进行中小河流改造,掩映着荒草丛中的古安桥也将有望“新生”。新东村也计划利用乡贤资源开发吉安桥,把其打造成村民眼中的“风雨桥”,届时古桥、小河、人家、古道,相互辉映,有望成为村中绝妙一景。
本报记者 张涛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