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文化 > 阅读新闻

早起

■张浩

河源前段时间是真正进入了“冰 冻”模式,手机上的天气预告也升级 为“寒冷橙色预警信号”,最低温度仅 有3 到4 度,高海拔的地区甚至听说 都已有冰挂了。这彪悍的冷空气倒 真让习惯了“暖冬”的我们不适应起 来,而最不适应的又莫过于要属“早 起一族”。

“早起一族”,我认为可以分为两 大类,一是和职业有关,菜市场的菜 贩、肉贩者,早餐的经营者,环卫工 人,还有教师等一系列需要早起的职 业;其次是养成了早起习惯的人,职 业虽不要求早起,依旧能早起锻炼, 早起做其他的事情。在我眼中,能早 起的人,都是有责任、能担当的人。

说到早起,传统文化的教育中比 比皆是。最先奔入脑海的一个成语 就是“闻鸡起舞”,祖逖半夜鸡叫即起 床练剑,最终建功立业;又如《朱子家 训》中所言,“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 内外整洁”;还有《弟子规》中的“朝起 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亦告诫 人们要早起,以珍惜光阴,做有为之 事。古人中“早起”给我印象最深刻 的还是曾国藩,曾家的八字家训是, “早、扫、考、宝、书、蔬、鱼、猪”。家训 第一个字就是“早”,即“要早起”。他 说,“勤字工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 有恒。”“戒惰莫如早起,戒傲莫如多 走路,少坐轿。”给他儿子曾纪鸿的家 信中也教育道,“尔读书写字不可间 断,早晨要早起,莫坠高曾祖考以来 相传之家风。吾父吾叔,皆黎明即 起,尔之所知也。”由此可见,能养成 早起的习惯对一个人的成长也有着 不可忽视的影响。

我的父母亲也是属于“早起一 族”,虽然他们未必接触过传统文化 教育中的“早起”,然而他们一直都 在“早起”,一辈子也就在早起中走 了过来。犹记得小时侯,家里劳力 少,一到农忙时节为了早点插完秧, 父母亲往往凌晨三四点就起床,提着 马灯,在天亮前把秧苗备好,然后一 天都弯着腰在水田里忙活,两亩多的 水稻就在每一天的早起中变得绿油 油起来;仍怀念上小学时,我们三兄 妹还在睡梦中,厨房的锅碗瓢盆就早 早地响起了一段交响乐,那是母亲在 煮米糊,让我们吃得暖暖的去上早 课;我们出来工作了,父母亲也日渐 年迈,他们依旧在早起,早起来清扫 鸡舍,早起来侍弄菜园,早起来打兵 乓球,他们从没有窝在床上的习惯。 最记得母亲教导我们不要睡懒床的 一句客家话,“捡牛粪都要比早”,不 能睡懒床,一懒世间万事休。父母亲 自己这样做,也教导我们要这样做。

如是早起也伴随了我的成长。 为学子求学从未敢迟到,记得读小学 时,有一次凌晨迷糊中起来,见到窗 外如白昼,心急如焚爬起来拿起书包 就往学校赶,去到学校发现大门紧 闭,再抬头一看,玉盘般的月亮依旧 在倾洒着光辉,方醒悟过来,又暗自 庆幸自己不是真的迟到,否则情何以 堪;出来工作为人师,不敢晚起,要求 学生早到,自己比学生还要早点,待 学生到齐,然后带着学生一起去晨 跑;成家立业为人父,更不敢晚起,早 起锻炼,早起买菜煮早餐,因为小儿 尚在成长,要有一个榜样给他。

寒风凛冽,冰水刺骨,在不适应 中又慢慢适应的“早起一族”,总有一 种责任,更有一种担当在激励他们坚 守早起,为家人,为社会。

 



相关热词搜索:早起


上一篇:贩卖传说
下一篇:常青树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