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河源3.8万贫困户摘"帽子"
阅读提示:
1 月15 日,东源县蓝口镇礤头村村民张兰添激动地向记者诉说了2016 年发生在自己家里的“喜事”:6 月领到了驻村帮扶工作队发放的500 元发展资金,用于购买20 只鸡苗及饲料,目前成鸡销售完毕,此项可增收约3000 元;驻村工作队协助其种植茶叶2 亩,预计此项收入约9000 元;驻村工作队帮助安装功率达3KW 家庭光伏发电基站,并网发电后每年可增加收入3500 元;政策性种粮补贴收入366 元;作为低保贫困户,低保收入一家一年有4560 元……
2016 年张兰添家里发生的“喜事”,恰是我市新时期精准脱贫三年攻坚良好开局的一个缩影。作为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过去一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新时期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以立下愚公移山志,坚决啃下“硬骨头”的精神,举全市之力开展脱贫攻坚战,紧紧围绕相对贫困人口增收脱贫,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一相当”的目标,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协调动员各方力量,脱贫攻坚工作进展顺利,实现了良好开局。2016 年底,全市3.8 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超额完成省下达我市脱贫任务0.6 万人。
紫金黄塘车前村村民正在修筑村道,计划春节前可完工。
产业帮扶挑“大梁”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东源县蓝口镇礤头村在市委办、市人社局、市林业局、市烟草专卖局等帮扶单位的支持下,改造原桉树林1000 多亩,新种优质茶叶500 多亩,全村贫困户户均5亩,村集体100 亩。据悉,像礤头村一样,2016 年,全市255 个贫困村,新建或改造茶叶、柑橘、柠檬等种植基地164 个,面积达3780 亩。各帮扶单位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大力扶持发展现代种养业, “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初具雏形,名优农产品不断出现。除此之外,我市还有46 个贫困村利用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浓厚客家风情民俗,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带动贫困户种植土特产、开办乡村菜馆、发展观光农业等,直接受益贫困户589 户,户均增收11300 元。东源县灯塔镇玉井村将荒废多年的村小学改造成集村民活动中心、游客服务中心于一体的设施,全村面貌焕然一新。 2016 年到玉井村牛峙山登山露营的游客比往年增加了 1倍还多。
在此基础上,我市还大力盘活贫困村土地、水利、房产、森林等资源,努力把资源转变为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增加贫困户资产性收入。结合土地确权工作,全市去年新整合农村土地211 公顷,700 多户贫困户以土地入股分红参与农业基地建设。全市 769 户贫困户建成光伏电站,平均每户每年增收 3000元以上。
“两兜底三保障”赢点赞
1 月13 日,紫金义容镇大新村五保户郭泽存高兴地告诉记者,在挂钩单位河源晚报社的帮扶下,他也享受了“ 两兜底三保障”政策。据悉,2016 年,我市扶贫、民政、人社、住建、教育等部门建立了经常性的会商机制,全面推进贫困人口 “两兜底三保障”政策,实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贫困户就医、住房、教育等难题得到全面改善,同时民政、扶贫部门还通力协作,按照实事求是原则,把目前所有无劳动力的建档贫困户也纳入五保低保范围。据悉,2016 年我市脱贫人口中,有劳动力贫困户532 户1821 人,人均年可支配收入6507 元,无劳动力贫困户22045 户36179 人,全部纳入低保五保兜底扶持范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龙川县龙母镇洋田村在帮扶单位支持下投入50 万元新建1 座桥梁,极大改善了村民出行条件,曾经荒芜多年的100 多亩“丢荒地”由此变成当地村民竞相耕种的“聚宝盆”。去年以来,我市各地各帮扶单位把改善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作为促进贫困户脱贫的重要工作,全面推进贫困村道路、水利、电力、文教等设施建设,贫困村基础设施初步改善。据统计,全市动工建设改造贫困户危房13050户,完成村道硬底化57 公里,修建“三面光”等水利设施项目177 个。市交通运输局还积极落实行业扶贫职责,2016 年至2018 年预计安排全市255 个贫困村村道硬底化资金2 亿元,将新建或改造村道2600 公里,确保所有200 人以上自然村通硬底化道路。
深圳帮扶——脱贫攻坚战的“主力”
近几年来,我市脱贫攻坚已打下了深深的“深圳烙印”,2016 年也是如此。
作为我市脱贫攻坚战的主力 “ 军团”、帮扶资金的主要来源地,深圳市把帮扶河源发展作为重大政治工程、经济工程来抓。在新一轮精准扶贫中,我市共有255 个相对贫困村1.46 万贫困户纳入对口帮扶范围,其中深圳市对口帮扶214 个村。深圳市派出的214 名驻村干部,成为了精准扶贫的主力军。深圳市已经确定3 年内支持河源市7.56 亿元贫困人口帮扶资金,其中2016 年已到位扶贫资金 2.15 亿元,占我市同期扶贫资金总额的28.33%,深圳市要求各区在落实省财政配套扶贫资金的基础上,明确帮扶的214 个贫困村每村3 年内安排扶贫资金300 万元以上,预计每村总投入近1000 万元,将超过上轮扶贫“双到”投入平均水平(850 万元)。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深圳市帮扶我市214 个贫困村,去年转移贫困户剩余劳动力1870 人到深圳就业,极大增强了贫困户脱贫信心。
今年将发力人居环境建设
据市扶贫办相关人士表示,2017 年,我市将在构建大扶贫格局上精准发力,探索创新社会参与扶贫开发的机制,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同时不断加大扶贫投入,建立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逐年增长机制,不断完善部门扶贫责任清单,督促落实行业扶贫责任,形成党政主推、社会支持、协力攻坚的良好氛围。
我市还将综合推进贫困村道路、水利、饮水、文教等民生设施建设,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夯实脱贫基础条件,全面完成贫困户危房年度改造建设任务,实现应改尽改。同时加大贫困村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改厕和村庄绿化美化净化力度,突出抓好255 个贫困村建成1 个小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工作,并积极落实中央和省重点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的扶贫政策,加快欠发达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
本报记者 张涛
数字看扶贫
全市农村建档贫困人口4.39 万户12.13 万人。2016 年我市建档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6933 元,对比帮扶前增加3371 元。
贫困户发展渠道进一步拓宽。 2016 年全市新成立合作社(协会)255 个,新增农业龙头企业137 家。各类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协会已经带动贫困户1.35 万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新增转移就业5480 多人;务工收入比重占贫困户收入的61%。金融扶贫有实质推进,全年发放贷款7350 万元, 4900 多户贫困户受益;光伏扶贫从无到有,全年建设了769 座光伏电站,装机3070KW,为700 多户贫困户增添了一项稳定收入。
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加大。全市目前到位扶贫资金7.587 亿元,其中省财政3.55 亿、市财政1.067 亿、深圳市财政2.15 亿,各帮扶单位0.82 亿元。2016 年我市财政按省配套资金要求,安排1.067 亿元扶持开发资金(不含五保低保及“三保障”资金),其中贫困人口发展资金7700 万元,对自身帮扶的14 个贫困村和98 个非贫困村,每年安排1260 万元引导资金。各级帮扶单位也结合单位职能优势,各显神通,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全市2016 年共整合行业扶贫资金13.62 亿元。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