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在线订阅 | 汽车频道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专题报道 > 阅读新闻

把“乡愁”深植孩子们心田

核心提示:

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爱国爱家乡谁都会说,但每一个人对自己家乡的了解又有多深?就拿我市来说,作为中国革命策源地之一和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我市有着“客家古邑,万绿河源”美誉,然扪心自问,自己对家乡河源到底了解多少呢?

乡土教育,100多年前就有之。早在清末,1904年颁布的《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写道,历史“尤当先讲乡土历史”,地理“尤当先讲乡土有关系之地理,以养成其爱乡土之心”,格致“宜由近而远,当先以乡土格致”。目前我市还没有一本真正用于中小学生专用和系统的乡土地方教材。和平下车镇下车中学先行先试,自发编写了《文昌阁》,以加强当地学生的乡土教育。这本乡土教材的出版,也得到市县史志专家的好评。据悉,编辑出版镇一级的乡土教材,这在我市还不多见。


学生们在听徐永恩讲授《文昌阁》。

《文昌阁》:把“根”留住

群山环绕,林木郁葱,往日宁静的下车中学校园又响起了琅琅书声。一间不大的教室里,40 多名中学生手捧着一本溢满家乡浓郁乡土气息的乡土教材《文昌阁》,饶有兴致地阅读着。看到这些,和平下车中学校长徐永恩说,再多的辛苦也值了!

记者注意到,这本由和平县下车中学乡土教材编辑部编著的《文昌阁——下车乡土文化拾萃》,只有薄薄的30 多页,然内容相当丰富,有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也有辈辈相传的诗词,还有耳熟能详的名胜古迹。全书达6.8 万字,共分为六部分,即印象下车、美丽下车、人杰下车、红色下车、风情下车和文化下车,堪称下车镇的“镇谱”。下车有哪些名胜古迹,曾走出哪些名人,历史上曾发生哪些大事,又有哪些独特的民俗?这些问题都能在教材中找到答案。

缘由:对家乡很“陌生”

说起编撰《文昌阁》的缘由,徐永恩这样解释说,现在的学校教育缺少乡土教育的内容,这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是一个严重的缺失,特别是年轻一代,对养育自己的这块土地,以及对这块土地的历史、人文、景观、人民产生了认识上的陌生感和疏离感。就下车来讲,最负盛名的是“一门三进士”,可是有不少中学生对“一门三进士”是谁都搞不清楚。

徐永恩说,在和平要论文化,当推“头林二乌三阳明”,乌就是乌虎镇,也就是现在的下车镇。下车镇有着多元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丰富的物产。现在的学生往往对自己土生土长的家乡感到很“陌生”,这不能怪他们,是因为他们没有学习的载体。而学生要爱祖国、爱人民,首先是从爱自己的故乡开始的。编写这本“乡土教材”, 就是要让学生了解下车的自然、人文、历史等知识,让学生们知我下车、爱我下车,为下车家乡的明天努力。

艰辛:增删数十次

2013 年初,下车中学着手编写校本乡土教材《文昌阁》,将下车镇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融入教材中,宣传正能量,用家乡的文化和身边鲜活的事例给学生最直接、最有效的思想风暴,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立志回报家乡的感情。徐永恩、徐井泉、徐乐耿、徐国雄、刘文建、徐伟明、周丽梅、徐永坚等8名乡村教师成立的和平县下车中学乡土教材编辑部开始行动了,分工协作,有的负责采集历史、人文资料,有的负责自然景观资料收集,有的负责地方特产、家乡名人,有的负责图片的拍摄和收集等。为收集资料,他们利用假期,多次寻访下车古驿道、古村落、古桥等,向当地老人访谈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当地名人等。回想起编写、出书经历,点点滴滴的犹如昨日,徐永恩团队注入了太多的精力,他感慨:“太不容易了,大家为了这套书全身心的投入,很拼很给力。”

“在这差不多一年的时间里,我们每个人的稿子都修改了数十次才定稿。”徐永恩说。在撰稿、改稿期间,他们还多次请教市县史志办,对教材内容进行严格把关,力求做到精益求精。让徐永恩感动的是,“编外成员”朱建明也把自己多年精心收集整理的文昌阁相关资料拿出来送给编辑部以丰富素材。就这样,2013 年12 月他们成功出版了《文昌阁》,该书也成为和平县第一本由学校独立编辑的乡土教材。

学生:脚下红土地“不简单”

困难和希望总是相依相傍,先行者的步履虽然缓慢,但每一步都有其价值和意义。下车中学将《文昌阁》免费发到每个学生手中,该书很快成为学生课后最爱读的书之一。不少学生还将书带回去给家长看,造成了较好的社会反响。为了进一步发挥该书的作用,该校还打造了客家文化长廊、开展了乡土课程、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家乡文化遗址、开展征文比赛和举行家乡文化有奖问答活动,收效甚佳。

徐永恩说,原来学生总觉得家乡属于农村,文化落后。但自从看了乡土教材后,许多学生突然发现,原来自己的家乡也很美。原来一聊起家乡觉得无话可说的学生,现在有的甚至能给别人当故乡的导游了。

“那天我走了好多路,好像把古村落都走遍了,我才知道原来兴隆还有这么多以前不知道的秘密。”当地一徐姓学生说。最初她和同学们一样都觉得历史文化是深奥且又枯燥的。经过这次探究她才发觉,原来下车自己的历史文化并不是书本上的几页纸,而是可以从身边的石桥、古树中窥探过去。

窘境:资金筹措难

“这本教材第一次印刷了2000 册,能满足目前全镇中学生的需求。”徐永恩说。这本教材将赠送给全镇中小学校使用。学生毕业后,该教材将被收回循环使用。

这一切,都是由于经费短缺所致。徐永恩坦承,时至今日,《文昌阁》已初具影响力,得到越来越多好评。但是由于该书的推广没有专项经费,从书的印刷到相关活动的开展,都要学校自己筹钱,这对于一个乡镇学校来说无疑是一条“拦路虎”。不仅仅如此,乡土教育也需要拍摄一些下车图片、视频等来增强学生认知,这对于一所普通的山区中学来说,却是举步维艰。

在这本乡土教材的编写过程中,编撰者都是义务的,没有一分钱的稿费。即使这样区区3 万元,也是徐永恩找外出乡贤“讨” 来的。与经费奇缺相对应的,是这些教材一般都以免费发放的形式推广。如何筹集更多的资金印发更多的乡土教材,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受益,也成了摆在他面前的大问题。与资金同样短缺的,还有人。《文昌阁》只有薄薄31 页,但主编者却为此忙碌了整整一年。

现状:市级乡土教材已通过审核

记者了解到,早在为迎接第23 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我市已组织编写和出版了《天下客家》、《客家古邑文化书系》等大量的河源地区历史、文化、人物和资源的书籍,也编写出版了《家训》、《善行河源》等书画和影视作品。然回过头来看看,全市乡土地方教材的资源非常丰富,遗憾的是目前我市还没有一本真正用于中小学生专用和系统的乡土地方教材。没有这样一个教材载体,乡土地方教育的目的就难以实现。


学生聆听“一门三进士”历史。

在今年“两会”上,政协委员缪国乐、陈俊荡、袁桥明、吴国阳、曾燕丽、袁光华、王方等联名提出《关于组织编写河源市乡土地方教材实施乡土教育的提案》建议:我市尽快成立由教育部门牵头,本地文化人、地方志专家、政府文化机关的专家、学校教研教师和教育局教研部门构成的多方多元的编写团队,以河源市文化、历史、环境、人物、物产等作为乡土地方教材的资源,组织编写乡土地方教材。其中低年级教材可以“童玩”、“童谣”、 “歇后语故事”为主要内容,中年级以“方言典故”、“家训”、“县区非遗项目”为主题,高年级教材着重介绍“地理文化”、“客家小吃”、“民间建筑”、“客家名人”等内容。

记者从市教育局获悉,对于乡土教材,市教育局已经着手编制并经广东省教育厅审核通过,但是由于没有财政支持,也就没有印发。目前各县区乡土教材的编写进展不一,东源拟定了计划,龙川县乡土教材正在经广东省中小学地方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核。

采访结束时,徐永恩用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用于自勉,他并不想为目前所做的事情赋予更多更高大的意义,“ 我们现在做的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不要把它说成是那么大,能承载那么多的东西。文化的自信心等等,不是靠一本教材能建立的。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很多的东西,我们所做的是多提供一种选择,在孩子们面对人生,面对未来,面对变化的时候,能够多一种价值选择。但是怎么选择,接受多少还是孩子们的事情。” 徐永恩如是说。

本报记者 张涛 邓宇姗



相关热词搜索:深植 乡愁 心田


上一篇:开学第一课|各有各精彩
下一篇:凝聚全面小康率先振兴正能量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