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在线订阅 | 汽车频道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专题报道 > 阅读新闻

青山绿水景如画 鸟语花香月色清

核心提示

虽是炎炎盛夏,但如果你走在紫金县城街头,一阵阵夹带着花草清香、沁人心肺的清风,会令你陶醉,看那蓝天白云下的秋香江清澈见底、花红树绿中的街道整洁如新、行驶有序的车辆文明礼让、热情有礼的志愿者活跃在街头……

自4 月10 日紫金县城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动员大会召开以来,短短3 个多月,紫金县把整治工作摆上了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党建引领、因地制宜、统筹推进、群众参与”,县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老城区、城南新区、安良片区等街道的“六乱” 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

“青山绿水景如画”,是不少群众、乡贤及外地客商对紫金县城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成果的高度评价。如今,一幅幅“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客家山城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紫金新城全景。

县城夜景。

中山公园。

文化广场成为市民健身娱乐的好去处

整洁的街道划上摩托车停放标线区域

安良大道焕然一新。

新建舒适干净的农贸市场。

城管部门县城巡逻。

“脏乱差”不能带入小康

“敢于对抗所有人,把梦做到底,是一种做人的极致。”这是10 年前风靡全国的电影《梦想照进现实》一句经典台词。其实,对一个人如此,对一个地区的发展也是如此,对一个地区的环境整治更是如此。

紫金县委书记刘振林、县长廖继聪多次在环境整治工作会议上说,紫金工业发展基础薄弱、工业产业层次不高等现状,决定了紫金必须牢牢坚持“工业立县”不动摇,要以“跳起来摘苹果”的劲头,大力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 “南融”行动,全力抓好产业发展大会战,要通过产城互动发展,支撑、带动紫金县城做大做强做优,改变当前县城“小马拉大车”的格局。这个 “马”要漂亮,“车”更要漂亮,而这些就要通过环境综合整治来实现,要使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生活质量、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有一个大的改善和提升,绝不能把污泥浊水、脏乱差的环境带入小康社会。

“党建+”引领环境蜕变

自4 月10 日紫金县城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动员大会召开以来,紫金县有关部门立即行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迅速掀起了人居环境整治行动高潮。

紫金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高瞻远瞩、亲自部署、一线督导,将环境整治作为抓党建、抓队伍、抓动员的重要载体,作为反映领导班子战斗力的“晴雨表”,作为干部考察的重要平台,全面调动一线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党建引领和环境整治相结合,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了党支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用“党建+”推动城乡环境整治提升工作。红旗招展,共产党员冲锋在前,哪里最脏,哪里就是他们的攻坚阵地。随着汗水挥洒,村路变得整洁,河道变得清澈,曾经乱扔的垃圾被清扫归位,百姓的生活环境也变得越来越美。

不少县城居民感叹地说,现在街道整洁多了,县城漂亮多了,看到心里都感觉亮敞敞的。

环境效益就是经济效益

傍晚时分,记者夜访紫金县城,夜景璀灿,秋香江两岸彩灯点点,仿佛满天繁星。一江两岸边的酒楼、茶馆,仿佛在不经意间,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大大小小有数十家之多,家家招牌鲜亮,在夜空中格外耀眼。酒店、茶馆门口停满了挂着外地牌照的小汽车,这其中不乏外出创业回乡的成功人士。

紫金县政协常委、广东黄花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曹锦旺在茶行业已摸爬滚打了20 多年,也尝到了县城环境整治带来的“甜头”。他说,一些外地客商来到紫金后,大赞紫金县城环境良好,没想到欠发达的山区县城,环境也能搞得这样好。“环境好了,包括紫金茶叶在内,紫金的土特产生意才会红火。”曹锦旺坦言,当地环境越美丽,城市人居品牌就越响亮。通过县城城乡环境的整治,营造紫金优美的环境形象,就能转化为经济效益,促进紫金的经济发展。

建长效机制要“常洗洗脸”

突击提升城乡环境质量不难,但持续提升却不易,做“面子”易、做“里子”难,大而化之易、细节出彩难。是故非常之策方能产生非常之效果。

紫金实行网格化管理,计划从全县机关干部中抽调“强将良兵”充实综治一线,全面打造良好的环境综合整治氛围。该县通过网格化管理,深入推进志愿服务、创文宣传、爱国卫生运动等工作,不断提升市民对创文的知晓率、支持率和满意率,通过整合创建资源,下移工作重心,动员全县党员干部和职工参与到创建过程,做到创建力量凝聚到工作第一线。自6 月30 日开始,紫金县将县城划分为一级网格17 个、二级网格87 个,安排县直单位119 个结对共建。结合 “志愿服务日”活动,每周五下午4 时开始,各单位组织动员机关单位干部职工到网格责任区开展集中志愿活动,主要内容是开展街道清扫、牛皮癣清理、创文入户宣传、交通劝导、文明关爱等便民志愿服务。全县各单位如今已形成每周五下午常态化开展“周五志愿服务日”活动的机制。

如今紫金县城环境变化也改变着人们的卫生习惯和审美观念,也让城乡居民“修炼”出一连串新习惯:发现乱丢的,有人提示;车辆乱停的,有人投诉;破坏公共设施的,有人制止;门前绿化,家家动手……

本报记者 张涛 特约记者 黄从高/文 陈仕平/图



相关热词搜索:月色


上一篇:城管大叔创文汗,晚报小记一线拍
下一篇:一“路”前进告别“孤岛” 抢摊紫金正当其时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