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周末时评 > 阅读新闻

因为一村,最忆一城

有道是,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客家人讲究耕读传家,我市以“礼”作为村名或镇名的不多,和平礼士镇是 以“礼”为镇,紫金龙窝礼坑则以“礼”为村名。3 月25 日,笔者遍访礼坑上下,对村名的来历一直未能如愿了解。然 站在礼士小学楼顶,四下眺望,一边水田明晃晃的,机声轰鸣,人头攒动;一边临山边旱地里,未见人影,亦闻鸡鸣犬 吠,周遭几多依山而居的民房,显得恬静而自然。一轰鸣一恬静,仿若两个世界般,然二者在礼坑村又是那么得和 谐而统一。因为这一缘故,笔者对礼坑向往不已。

远草渐绿,近土弥香,这是春 天的脚步。山很美,水很美,人更 美,那是乡村的魅力。

党的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 战略”出现的频率很高,简单的六 个字,却意味深长。现在城乡关 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已经从原来 的单向城市化开始转向城乡互 动,土地、资本和人等很多要素在 往农村走。现在城市对乡村的需 求发生了变化,城里人到乡村休 闲、旅游等,带来了整个农业功能 的拓展。未来城乡融合非常重要 的变化,就是城乡两个文明共存 共生。

这是一个大迁徙、大转型、大 发展的时代。从上世纪90 年代至 今,农民代际特征明显,在强势的 城市文明下,乡村文明越来越弱 势。当亿万农民涌入城市,瓦房上 的炊烟渐行渐远,斜阳里的牛铃声 依稀莫辨。当城市的街区被铲车 推平,老房子一幢幢倒倾,青石板 巷子一条条隐去。

“惟桑与梓,必恭敬之。”道出 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礼敬。寻常 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独 出心裁的文化脚本时常令游者沉 醉,如绝妙余音常萦心头。就在于 其中的文化味儿,这正是乡间文明 的魅力所在。不单单是青山绿水, 更重要的是挖掘本地特色文化。 它好比一个窗口,来乡间的游者能 够零距离地感受乡间特色文化的 魅力,领略河源客家独特的人文情 愫,让“因为一个村,更忆一座城” 成为可能。

文化是城市文明的魂,同样, 文化也是乡村文明的根,也是一个 个村庄自信之所在。不说我市已 拥有数十个广东古村落,但说, 2017 年公布第一批历史建筑16 处, 和平县东水镇大坝村被认定为中 国传统村,2018 年再公布一批历史 建筑,这也是每一个村的骄傲。

我们无法想像,如果乡村没有 这样的遗迹遗产,那么我们的乡村 还能不能吸引八方游客;我们无法 想像,如果没有这样的遗迹遗产, 我们的乡村文化自信将落脚在哪 里?本村的历史不应是一个个了 无生气的文字,更应是每一位村民 能张口就来的一段段鲜活的回 忆。知晓村史也不是学者、专家的 专利,也应成为每一个村民的义务 与责任。讲好村里的故事,这一个 个原本平淡无奇的小山村就被赋 予了新的含义,将绿水青山变为金 山银山固然不错,若是能在这山水 间附加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 山水吸引人,以文化底蕴留住人, 岂不更好?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 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 乐,这依然是众多城里人所向往。 不管已在城里住惯的我们承不承 认,乡村就在哪儿,是令我们向往 终老的地方,是我们向往的天人合 一的地方,为何不把眼光多关注一 些儿,让乡村建设跟得上城镇化的 步伐,乡村文明与城市文化并驾齐 驱,才是一个地方最吸引人的地方 之所在,落后并不是乡村文明的代 名词,一个城市有两个文明,才是 最幸福的。

说到这里,想起一网友所 说,由于对故土格外迷恋,想把 家乡都带走,可是家乡有四季, 你每年春节回一次,最多只能带 走一季,男儿脚下即是故乡,何 须辨他乡故乡,何不驾着爱车, 携妻带雏,走出“ 城市森林”,走 到身边的乡村,体验乡村之美, 趁着良辰美景三月天,不辜负这 片大好春光!

三月青草绿,我置清茶一杯, 邀你做客。

陌上花又开,我愿修书一封, 唤你回来。

张涛

 



相关热词搜索:一村 一城


上一篇:莫让“平等参与”停在“书面汇报”
下一篇:乡贤赠别墅遭遇尴尬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