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周末时评 > 阅读新闻

今天,我们要向父辈学什么

天下之爱,唯父爱最沉重,亦最沉默,有时沉默如大山似的,日日思念,相见却是无言。与母爱不同,父爱多与寡言少语联系在一起,从上学时读过的朱自清《背影》,到最近流行网文《墙角的父亲》,皆是如此。

6月17日父亲节已过,然思念之情难忘。夜静时分,枯灯苦思,父爱沉重如山,孝敬父母自当义不容辞,能常在膝下尽孝更是人人向往,然而今天,进入新时代,我们应该向父辈们学习些什么呢?

古语常云: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此皆孝道所使。故一孝纵横于长城内外,名扬于五湖四海,施教于芸芸众生。放眼古今,家有孝子,家庭必然和睦,老有所终,幼有所教,犬马皆能有养。民族英雄林则徐曾说,存心不好,风水无益;父母不敬,奉神无益。亲情是永恒的,有孝心的人则是幸福的,今天幸福的我们当更懂得孝顺的意义。

“螳臂当车”出自《庄子·人间世》,在今人看来是一句轻蔑的戏谑,然而一网友却用“螳臂当车”来形容父爱,为其成长撑起一片天,饱含深情写道:父亲举着自己纤弱螳臂,从来没有妥协,尽力阻挡着时间车辙扬起的各种尘土巨石。38年了,这副螳臂不由分说被上了模子,浇了一层又一层滚烫的铁浆,终于铸就成了铜墙铁壁。

上世纪八十年代罗中立创作的油画《父亲》,至今能震憾人心,就在于打动了人们心底最柔软的东西,命运给予父亲为土地的兴衰而抗争的责任,同时也给予他为家庭的成败而打拼的勤奋,更给予父亲善良的心、纯朴的情、与世无争的信念,即使这一生没有受教育的机会,也从未有一声嗟怨,只要看到那秋日阳光下大片大片的金黄,微笑仍然一年一度地涌上心田。这样的父亲,谁会嫌弃,谁会埋怨,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尊敬!

确实,就是这样的父亲,就是这种“不教之教”的“身教”方式,潜移默化之下让我们养成了诚信、勤奋、节俭等品格,而这些品格又成为我们步向成功的基石,成就了今天幸福的我们。国人自古最讲究“言传身教”,作为今天已为人父的我们,最好的做法是让父辈的精神在我们身上得到延续,继而影响并传承给下一代,更作为家风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能够打动人心的东西,是足以让人记住一辈子的,油画如此,文学亦是如此。上学时一篇《手》,让我们记住了陈秉正这样的人物,更让人记住了他那句话:“是叫你们学成我这手,不是叫你们长成我这手!”前段时间,湖北仙桃一“种地老把式”与“新贩子”“较技”新闻让人内心为之一动。父亲李泽友面朝黄土背朝天种了20年西瓜,“没搞出个名堂”。儿子李进,30岁,回村创业一年多,却以新模式打开市场。

新时代新农村,广阔大舞台,当然呼唤更多有想法、懂管理、会经营的“新贩子”施展才华,大显身手,然而不能忘记了“老把式们”,他们集中了中国数千年来渐次形成、代代沿袭的种田经验、技术,以及传统农民与土地的深厚情感维系,他们身上那种对土地的热爱和虔诚永不过时,故如今新时代的乡村振兴,离不开这些“老把式们”。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新时代必须要有效解决“未来谁来种地”的问题。年轻人到农村,固然可施展才华,实现农业增收,然也应该虚心向如父辈一样的老农民学习,继承那些书本上学不到的种田经验、农时科学以及对土地的用心。中国广袤农村,希望依然在田野上,在“新贩子”的与时俱进,也在“老把式”的匠心传承。农村如何发展,也要问问最熟悉脚下这片土地的“父亲”们,因为他们也有发言权。

这一说,就有点“揽不住缰绳”,扯得太远了,然这些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如今,乡村振兴“尖兵”撒到农村,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也许个人名利无关紧要,但一定要让我们的父辈们看到农村的希望,看到脚下土地的新希望!

张涛



相关热词搜索:父辈


上一篇:儿童免票要兼顾身高和年龄
下一篇:游戏障碍或被列为成瘾性疾患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