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之下心静方凉
有道是:冷在三九,热在三伏。这周一正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大暑,大暑有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 三候大雨时行,其正值“三伏”,乃一年中气温最高时期。大暑天气有多热?金朝赵元有诗为证:“旱云飞火燎长 空,白日浑如坐甑中。”高温多与天旱如影随形,民间更有“五天不雨一小旱,十天不雨一大旱,一月不雨地冒烟”的 农谚之说。
一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看 偌大的槎城像烤炉,到处是白晃晃 的阳光。楼房、路面、车辆,似乎给 个烟头就能“嗤”的一声燃烧起来。
那么面对酷暑,古人如何过? 《四时幽赏录》记载了唐代纳凉现 象:“ 长安人每至暑月,以锦结为凉 棚,设坐具为避暑会。”《东京梦华 录》亦载,北宋“都人最重三伏,盖 六月中别无时节,往往风亭水榭, 峻宇高楼,雪槛冰盘,浮瓜沉李,流 杯曲沼,苞鲊新荷,远迩笙歌,通夕 而罢”,意为三伏天日日是节日,人 们会在风亭水榭,或者峻宇高楼 中,享受着冰盘冷饮,品尝着冰凉 的水中浸泡的甜瓜、鲜李等瓜果, 斟酒传杯,欣赏着荷花游鱼,听着 忽远忽近的笙歌,常常通宵达旦。
二
炎炎夏日,何处觅清凉?遥想河 源三伏施茶旧俗,烈日当空,凉亭施 茶,多为伏茶,望文生义,就是三伏天 喝的茶,多由金银花、夏枯草、干草多 种草药煮成。过客进亭,舀起一碗喝 下,顿觉通体舒泰,再用衣袖抹抹嘴 角——微苦滑过舌尖之后,是沉沉的 香,那香结实悠长,就像一根细长、柔 韧的绳子,直把离人之心紧紧拴住, 又迈开步子匆匆赶路。
不羡鸳鸯不慕仙,卧水枕山此 中闲。笔者忆起昔年山居岁月,宿 在一山麓中土坯瓦房,多有一种天 然清凉之感。即便在一天中最热 之时,搬一把靠椅,坐在檐前庞大 阴影中,便觉无比惬意。能够锦上 添花的,是仿效陶渊明的做法,“泛 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在丰厚的 历史和奇诡的想象中,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用来涤荡胸襟的烦躁和 智识的寡陋。
三
何以消暑?唐白居易有诗云: “何以消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 长物,窗下有清风。热散由心静,凉 生为室空。此时身由得,难更与人 同。”对酷暑,赵元也曾发出疑问“不 到广寒冰雪窟,扇头能有几多风?”然 想世居乡间的农人,一把葵扇,一句 “心静自然凉”,还不是照样把夏过。 只是如今的城市俨然一座“水 泥森林”,不再是“古树汾阴道”,加 之热浪滚滚,几成一座座热岛。置 身于城市中,站在喧嚣和车水马龙 的另一端,举目望之,绽放的霓虹 灯,妆扮绚丽多彩,熙熙攘攘、车水 马龙,人来人往、比肩继踵,却抹不 去那浮躁与不安的心态。看那步 伐匆匆,脸上早已挂满倦意,想必 心灵更已沾满尘埃,这物欲横流的 社会教会了人们太多实际,强予了 人们太多烦嚣……
“心静自然凉”,一句如此朴素自 然的话语已在人们记忆中褪色,在意 识中匿迹,蜗居城市里的人,早就忘 了“心静自然凉“是怎样的一种心境?
四
那么,走出蜗居已久的都市现 代冷气居室吧,带着家人朋友,寻 一寻那流水绿荫,走一走那田野古 道,满目的自然绿会让你发觉,夏 日的天地原来也可以这样惬意,人 生还有忘却了的另类的风景。心 若在,梦就在。心有自然,则处处 是自然。“心静自然凉”不应是一份 奢侈,更不会是一种过时。因为除 了商场、都市,我们仍还真实的生 活在自然中。
熬过苦夏,便是清秋。炎炎夏 日已然来到,那满地金黄的银杏叶 还会远吗?当学白翁,沏一壶淡 茶,过数家炊烟,逢渔樵闲话。恰 是那潺潺流水,更添那傍荫瞧瓜。 田畴秋熟,目送归鸿,笑拈花。此 一生足矣!
张 涛
上一篇:治理幼儿园“小学化”
下一篇:牟取私利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