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周末时评 > 阅读新闻

科学与伦理须有底线

11月25日,南方科技大学生物系副教授贺建奎在一段视频中称,全球首例(对)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然而,看似对一项绝症的治疗突破,在瞬间的“划时代成果”欢呼和喝彩之后,却在国内外成了众矢之的,引发了舆论激烈的震荡,从科学家群体到普通民众无不质疑其正当性。

基因剪辑,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技术手段对目标基因的“编辑”,实现对特定DNA片段的敲除、加入等,是人对身体的遗传密码的修改。但是,由于这项技术方兴未艾,其所能带来的惊喜或是风险都仍在研究评估中,所以,对于这类研究,人类早就有多种原则进行规范,其中的一个原则是,目前必须要有国家级的政府伦理机构批准,并且尚不能允许经过基因修改的婴儿出生,即便要用人的胚胎进行研究,也一般限于14天的胚胎,即胚胎发育到14天后必须销毁,不能发育成长为人。

这对转基因剪辑婴儿的诞生,有违伦理与道德。在严重缺乏科学评估验证、安全性存在不可预知风险的情况下,贸然开展以生殖为目的的人类生殖细胞基因剪辑临床操作,尽管让这对婴儿获得了所谓的免疫艾滋病的能力,但是,孩子未来的成长会造成什么样的风险是无法预知的,被剪辑替换的基因是否存在问题,一旦出现问题会不会导致对其他常见病的免疫缺失?会不会造就新的疾病(包括孩子成人生育后产生新的遗传病)……这一切的未知数,不啻于以科学之力创造了“弗兰肯斯坦”,无论伦理道德还是科学技术上的不负责任,都不应该由无辜的婴儿来承受其结果。

其次,这一事件,看似是对一项绝症的治疗突破,但实际上,目前世界上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艾滋阻断技术,成功率非常高,完全没有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来让婴儿获得艾滋免疫能力的必要。即便是未来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基因剪辑技术获得质的突破,可以有效规避风险保证安全,那人类社会又真的能够接纳“转基因人”的出现吗?在人类拥有相当安全且行之有效的基因手段的情况下,富人利用这一技术来制造更为高智商、高能力的孩子的风险势必大大提高,富人与穷人孩子之间的能力差异,很可能加剧财富及资源的分化,进而导致所谓“高等人”与“低等人”的社会分裂,这估计是人类社会发展所不能承受的。

毫无疑问,贺建奎等人已经严重违反了伦理道德和国家关于基因研究的相关法律法规,广大的科技工作者也应以此为戒,加强科学道德自律,强化自我管束,在探索和创新活动中必须强化底线意识,遵守相应的伦理道德准则和法律法规。有关部门也应加强审查监管,严防科研伦理不端行为的再次发生。

现在,两个无辜的基因女孩已经出生,贺建奎的不负责任,留给了社会一个巨大的难题:即便在严格的保护下和充分的关怀下,孩子能够身心健康地成长,对自己未来的生活也有充分的选择权利,那她们一旦选择结婚,婚后生育所带来的基因遗传和扩散问题,又该何去何从?

彭茂洋






上一篇:导师不是老板
下一篇:政府提供“喘息服务”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