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周末时评 > 阅读新闻

让“本土味”为乡村振兴加分

有道是“越俗越雅,大俗大雅”。到千年古镇佗城灵江村参观过的市民对今年落成的灵江广场印象很深,雕刻着灵江村志、历代诗文、流传至今的客家童谣的大理石墙带着乡村的泥土味扑面而来,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广场中央“三台儒学”“聱山翠影”等“灵江八景图”浮雕,一幅幅透着浓浓“灵江味道”的景物跃然其上,生动的画笔,鲜活的美景,很难让人移开眼睛,让参观的游客既饱了眼福,更是增长了知识,灵江原来不寻常!

这不禁让人想起被称为“最有气质的成都地铁”3号线开通之时,吸引的不只是蓉城市民,也引来各地网友的“围观”。其装修主题为“蜀道新韵、丝路重光”,每个站点都布置着让人惊奇的“心机”,有坐着竹椅喝盖碗茶的熊猫滚滚,也有浓浓穿越风的汉代马车,可谓文艺范儿十足,让人触摸到了浓烈的巴蜀风情。一个城市如此,一个村也应如此。作为一村的细胞,本土文化元素应该要融入村庄发展的血液中,欲把村庄的名片亮出来,需要的是鲜明的地方特色,而绝不是千人一面的田园风情。一个村庄,应该要有属于这个村庄的味道,让久归的游子闻到乡音,让村民也能切身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古村韵意。

乡村振兴,万众瞩目,人人皆知乡村欲振兴,一要发展,二要美丽,然很多人往往“知其美而不知其所以美”。想当初,“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如此文艺的一句话,出自2013年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五年时光,飞逝而过,“记得住乡愁”成了乡村振兴的主旋律。乡愁是世代传承的共同记忆,为何以前提起乡愁,许多人却欲说还休?因为对自己家乡的不熟悉、不了解,那土不土、洋不洋、大同小异的水泥楼,让人不小心就迷失了家的方向。

进入新时代,城市反哺农村已成为人们共识。按照城市发展的特点——人类在缔造城市的同时也塑造着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乡村振兴建设同样也遵循着这个规律。譬如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说,人创造建筑,建筑也塑造了人。我们在乡村振兴建设进程中提升生态人居环境的同时,也要塑造属于村民自己的乡村文化,这是反映农村群众精神面貌的农村文化软实力,亦是乡村振兴的内涵之所在。

乡村振兴做得好不好,落实到不到位,村民最有发言权。现在多地热火朝天地大搞乡村振兴,但基本的思路都是按照上面制定政策,下面落实政策的传统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影响了乡村振兴持续深入推进。故乡村振兴建设一定要让最有发言权的农民参与进来,调动村民积极性,让他们发自内心地参与乡村振兴,唯有建立在政民互动基础上的乡村振兴建设,才能“众人拾柴火焰高”,才会有更多的“不寻常”!

(张涛)






上一篇:普及全国中小学影视教育
下一篇:校长后加“副部级”?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