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文化 > 阅读新闻

走进龙川考棚

■具小惠

前段时间,我们一行人参观了龙川古镇 ——佗城。古学宫、古街、古城墙、古码头等 让我们零距离地感受到“千年古邑”厚重的 历史意韵。

走进龙川考棚,我们好像穿越时空,实 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古代的科举考试,也让我 对让人诟病的科举考试有了新的认识。

考棚,科举考试的地方。龙川考棚,位 于佗城镇西门。考棚大门牌匾,是刚落成时 龙川知县莫东奎所题,两边有副很有特色的 对联:“学而优则仕哪问寒门士族,出类拔萃 者会聚白衣卿相”。听说,建成后,每年秋天 的科考乡试场都在此举行。当时河源、和 平、连平、紫金、兴宁、五华等县不少文人都 来此赴考。我们可以想象当年芸芸学子怀 揣梦想走进考棚的情景:每个学士手拿文房 四宝,书僮提着小行李箱,先走进学宫,怀虔 诚之心参拜儒学大师孔子与历代名家大师, 敲响铜钟与锣鼓祝福自己“高中及第”;然后 沿着佗城老街大步流星走到古码头,弯下腰 用河水洗笔,期待考试文思泉涌,再大步步 入考棚。让主考官检查物品后,坐到考试室 磨墨挥毫……

考棚是二进院四合院布局,占地面积约 6000 平方米,现存考场两栋,办公及宅舍各 一栋,据说有134 年的历史。考棚古朴大方, 庄严肃穆,昔日的辉煌可以再现。房子整齐 排列成三列,地势一排比一排高,中间很空, 据说是巡考人走动监考的地方,两边是隔成 一个个两米左右的小房。听说,考试时考生 端坐中间,桌上一边放有一盏小灯,一边放 有一只饭篮,下面还放有一个便壶。贡生们 在科考时就进入这小间里,三天不准出门。

考室外面有一展厅,墙上展示出与科考 有关的文字和图画,形象的图画让我们了解 了科考的流程和严格的考试制度。穿过课 室,走到“卫文堂”,它让我们更近距离地感受 了科举考试的内容和目的。那里还保存有清 代秀才温仲和乡试的中举卷和中进士及第 卷,透过试卷,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刻苦好学 的古代书生埋头苦学淡定答卷的情景。“至公 堂”墙上的“为国求贤”,让我们看到了古代招 聘人才的方式。一个个对答如流的考生自信 的身影如在眼前;“武公堂”让我们看到了一 个个身怀绝技的考生在弯弓射击……

岁月沧桑,考棚已没有了当年的热闹, 可它的每个角落都可以看到过去的学子们 考试的印记,“金榜题名”“鲤鱼跳龙门”是每 个学子的梦想啊。

斑驳的墙壁,让我联想多多。“朝为田舍 郎,暮登天子堂”,因为考试让卑微的“布衣 书生”妙变“白衣卿相”,这梦想足以让古代 的读书人付出一生的努力。

一样的考试不一样的结局,一样的大门 走出不一样的人生,有人欢喜有人愁。

《范进中举》,让我们了解了古代痴于科 考的读书人的大喜大悲;唐代诗人孟郊的 《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 花”,让我们看到了这个进士及第的诗人扬 眉吐气的畅快和快马四蹄生风的欢喜。可 是对于落榜书生,科举之痛,无辞能表。“未 知鱼跃地,空愧鹿鸣篇”,这是温庭筠的落榜 之痛;“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这是多次落第的罗隐的痛,这痛有多痛?在 他的诗集中关于“落榜科场”的诗都有几十 首,科举之痛,落第最苦啊!岑参的“来亦一 布衣,去亦一布衣,羞见关城吏,还从旧路 归”写尽了“孙山之后”的羞惭与无颜!“忍把 浮名,换作浅斟低唱”,这是屡试不中的柳永 的无奈之声。

走出考棚大门,我对科举考试有了更深 一层的理解。古代科举考试因为内容陈旧 落后形式僵化,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多年来 一直让人痛批。可是科举考试彻底打破血 缘世袭关系与世族的垄断,改变了古代选拔 官吏的制度。让寒门子弟可以进入社会上 层,获得施展才华的机会。武则天的“密卷 制”和宋太宗的“锁院制”严格考纪考风,更 好地体现了科考的公平公正。让人们可以 在阳光下实现“学而则仕”梦想。它的缺点 与优点我们应客观评价。我们也应明白这 些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

冬日的阳光照在考棚上,让肃穆的考棚 多了几份暖意。

 



相关热词搜索:龙川考


上一篇:佗城古码头遐想
下一篇:苏堤码头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