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菊花
■青庆
家里一盆白菊花,是母亲生前留下的。 母亲去世已经二十多年了,老伴一直遵从母 亲意愿,将白菊花侍奉得蓬勃旺盛。
二十多年前,母亲因病魔折磨,生命走到 尽头,临去世前,特意把老伴喊到跟前,对老 伴说:“闺女,你是我几个儿媳当中最孝敬的 一个,娘一直没拿你当媳妇待,娘把你看作自 己的亲闺女……”老伴攥着母亲的手,动情地 说:“娘,我知道……”母亲停了一会儿,继续 说:“我死后,你要给我把那盆白菊花看护好 了,别让它干了水,开春的时候,化些化肥水 浇在盆里,让它长壮实一些,秋天开的花好 看,时间也长……这盆白菊花是娘一辈子的 命根子,一直没离开过娘……在我死后,给闺 女留个念想……你伺候好那盆花,就当孝敬娘 了……”老伴紧紧地握着母亲的手,流着泪,动 情地说:“娘您放心,您好好养着,等您病好了, 咱娘俩一起伺候那盆花……”母亲勉强地笑 笑,摇摇头,过一会儿,咽下最后一口气。从 此,老伴接过了伺候那盆白菊花的责任。
母亲与我老伴似乎是前世注定的缘份。 自从老伴嫁给我之后,就像母女俩一样亲热 得不得了,婆媳俩从来都是相敬如宾,没拌过 一次嘴,红过一次脸。有什么事都是商量着 来。一次,我和老伴吵架,母亲用棍子量我, 气的我说:“我是不是你亲儿子?你怎么把外 人当亲女儿待,把亲儿子当野外捡来的 啊?”母亲笑着说:“去你娘的,你媳妇就是我 前世亲闺女,这世有意来找我的。”母亲和老 伴的确亲得不要不要的,让那些婆媳不和的 老太太,心生了不少嫉妒与羡慕。
母亲一生有些特别,从年轻的时候,就是 一头白发。据母亲讲,她出生的时候,姥姥梦 到一片白色菊花,不久,母亲就出生,母亲出 生后,长到四岁,竟没有头发,一个光秃秃脑 袋。家里人认为是秃子,正好母亲出世一直 没起名字,大人就喊她“秃丫”,“秃丫”在四岁 前,成了母亲的临时奶名。六七岁的时候,母 亲头上长出了稀稀拉拉的白色毛发,渐渐地, 连眉毛和睫毛也成白色,母亲成了典型的“白 发魔女”。这时,姥姥根据母亲出世前的梦 境,给母亲取了正式奶名“白菊”。母亲很喜 欢这个奶名,比“秃丫”好听多了。有人说母 亲是灾星,劝姥姥姥爷把母亲丢掉。可母亲 是姥姥身上掉下来的肉,如何忍心丢掉不 管?其实,母亲除了毛发雪白,其他和别的女 孩没有什么不同。
在母亲十岁那年,为了讨生活,母亲被送 到地主家当使唤丫头,主要任务是给地主看 孩子,也根据地主婆子安排侍弄侍弄花花草 草什么的。地主家有一盆白菊,大概和母亲 名字相同的缘故,母亲特别喜欢,常常对着那 盆白菊呆呆地出神。
1937 年,卢沟桥事变,日寇爆发全面侵 华战争,人心惶惶,大户人家收拾金银细软, 携家眷南逃,传言说鬼子所到之处,见人就 杀,见女人就奸,连老太太也不放过。大户人 家自顾逃命,像母亲这样的粗使丫头,根本顾 不上,任其自去。母亲趁乱,抱着那盆白菊花 回了家。姥姥和姥爷这时也收拾简单行李准 北向南方逃难。见母亲回来,挑子一头是小 姨,一头是小舅,姥姥和母亲端着那盆白菊花 跟在后面,加入到逃难人群。
在那兵荒马乱年月,母亲一生吃过的苦 垒起来比山高。上世纪七〇年代,母亲到东 北投靠亲戚,家里东西什么也没带,全都送 了人,唯独这盆白菊花,母亲端着来到东 北。白菊花一直和母亲在一起,成了母亲的 闺蜜和精神支柱,只要一看到白菊,母亲就 特别快乐。
母亲去世后,老伴依旧精心侍奉着白菊 花,就当侍奉我的母亲。有时对着白菊花自言 自语,就像婆媳俩在唠嗑。老伴在母亲去世的 第二年,被镇党委任命为村支书,干了六年。 六年里,老伴像白菊花那样,一身正气,两袖清 风。“不求富贵显华丽,单留洁白兆人生,清香 端坐花芯里,不惧寒露弄秋风……”。老伴一 次在自己文章中,为白菊花写下这样诗句。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