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鞋
■陈青延
草鞋,顾名思义,就是用稻草制成的。 在民间,草鞋是从哪一年开始制作与出现, 我不得而知,也无从考究。只记得在上个世 纪六七十年代,我年少的时期,爷爷就是以打 草鞋营生,维持着家里人一大半的生计。
那时节,家里的墙上、桌上、床头,到处挂 着与摆着草绳和草鞋。我们兄弟几个每天放 学回家,利用晚上的时间,和父母亲一道,在 昏暗的煤油灯下,帮着爷爷散草衣,搓草绳。
爷爷是村里打草鞋的一把好手,他织的 草鞋,紧扎、耐穿,一般不打脚。爷爷每制成 一双草鞋,都要拿一把剪刀,将鞋底冒出的一 些草筒剪掉,再用木头,将鞋面和鞋跟的草扣 及草绳锤得柔软,才开始卖出去。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贫穷、落后, 草鞋是农人的主要劳动用品,春夏两季挑潮 泥积氹肥,秋冬两季上堤修水利,男女劳动力 大都穿着草鞋,上工进行劳作。
可以说,那时节一到积氹肥和修水利的 高潮期,爷爷打的草鞋就供不应求。除了本 村的乡亲们外,方圆几十里外的邻村人,也来 找爷爷买草鞋。他们都是一串串的,一担一 担的,将草鞋提走和挑走,根本用不着爷爷外 出推销。
爷爷每每收着草鞋钱,都喜得合不拢嘴, 一角两角地往自己的腰包里塞。有的时候, 在一旁看着爷爷塞钱,我们兄弟几个,就想趁 机从爷爷的手里抢几张钱,但爷爷都会扬起 一只粗糙的手,不苟言笑地说:“兔崽子,想抢 爷爷的钱?一巴掌打死你们!”
要知道,在经济困难的时期,农人缺衣, 少吃,爷爷就会把钱看得很重,从不把钱给我 们兄弟乱花去。我们几个调皮的孙子,要想 从他手上抢到一点钱,真是很难得手。
在我的记忆中,爷爷打草鞋有一个习惯,累 了,就拿出纸梅子点燃一根水烟袋,抽上好几口 烟。抽烟时,水烟袋会发出“咕噜咕噜”的响声, 爷爷就在劳作后,沉浸在一种憩息的享受之中。 织草鞋,做买卖,爷爷有他的一种套路。
别看他将钱看得重,但来找他买草鞋的人,如 果一次性买得多,爷爷就会在点完数之后,再 赠送买主几双草鞋,以表谢意。
在打草鞋的生计中,爷爷还有一个特点, 那就是一时手头拿不出几角块给钱的农家, 可以在他手上赊账。这样,爷爷就会从胸前 的衣袋上,取下挂着的那支钢笔,在一个本子 上记一个数,到年底了,捎个口信过去,叫人 将钱送过来。
从那种年代走过来的人都知道,不管谁 的草鞋打得多么的柔软,但对于初次穿草鞋 的人来说,开始穿上草鞋时,还是会感到有点 不适应,鞋跟会将脚跟打红打痛的。
因此,爷爷每次遇上那种新上门来买草 鞋的人,都会提醒他们,在穿上草鞋之前,要 将草鞋的后跟缠上布丁,才能消除脚被打伤 的现象。
走过那段艰难的岁月,神州大地进入了 改革开放的春天。贫穷落后的农村开始走上 了致富之路,农人从此也告别了草鞋。爷爷 一门打草鞋的手艺,从此也就没了用场。
闲下来的爷爷,便有了一种失落感。一年 以前,饱经风霜的爷爷得了一场病,离开了人世。
草鞋和爷爷尽管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 了,但在那个年代,给社会作出的贡献,还是 令人难以忘记的。那种草鞋的精神,永远激 励我们这一代人发奋图强呢。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