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观炉和他创作的诗集《岁月如歌》印象
人生如歌不是梦
凌观炉和他创作的诗集《岁月如歌》印象
“共产党的恩情比天大,比海深,共产党 的恩情说不完……”昨日,在谈到新作《岁月 如歌》(诗歌选集)时,今年72 岁的凌观炉向 记者道出了出书的初衷,这个生在旧社会、长 在红旗下的革命老兵,不改老兵本色,不忘初 心,他认为写这本书是为党做些力所能及的 事情,是应该的。全书诗词情真意切,充满了 浓厚的乡土气息以及作者热爱祖国、热爱家 乡的情怀。日前,市老年书画家协会和市老 干部艺术团为凌观炉的诗歌选集《岁月如歌》 举行了首发式。市老年书画家协会会长吴全 然评价说,这本书的出版体现了客家和平的 自信与自觉,应给予点赞。
从戎报国几多豪壮
每一位年青人都有一个从军梦,凌观炉 也不例外。1968 年2 月,22 岁的他应征入 伍,兴奋之余创作了诗歌《上大路》《新兵连》 等,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丰富多彩的军旅生活 更是激发了其创作激情。11 年的从军生涯, 他创作了《为韶山站岗》《毛主席指示记心 怀》《要学大青松》《深切怀念毛主席》等18首 诗歌,情感相当丰富,刻画了一献身军营的热 血青年,报效祖国的高尚情怀。
图为首发式现场,右二为凌观炉。
凌老说,把这些从军的诗歌收录进《岁月 如歌》留给后辈,就是要让后辈知道他曾经是 个兵,是毛主席领导下的兵,而且是个文艺兵。
1991年秋冬时节,他驻点和平粮溪中洞 村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期间,创作了诗歌 并谱成歌曲《齐把家乡山河绣》,在中洞村民 代表大会与党员大会上传唱,令人振奋。他 回忆说,当时中洞到粮溪没有公路,走近6公 里的山路要一个小时。为解决“行路难”,当 年村民在党支部带动下,隆冬时节斗严寒,起 早摸黑忙修路,近6公里的修路现场,场面壮 观,党群干劲更是感天动地。
晚年创作几许苦乐
2014 年1 月11 日,为庆祝河源市阳明 客家龙狮艺术团成立挂牌,凌老创作的《客家 龙狮舞起来》作为第一个文艺节目首次在市区 茶山公园表演,博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好评。 谈到当时盛况,凌老仍记忆犹新。他说,退休 后的创作是辛苦的,耗时间,费精神,但某种意 义上来说,创作也是一种乐趣,特别是一些文 艺节目被老干艺术团采用演出,也备感自豪。
作为老干部艺术团“台柱子”,他是个好 乐手,大提琴、板胡、京胡样样精通,与罗达环 合作的采茶表演唱《山村变了样》,参加了全 省老年文艺展演,歌曲《客家儿女心相连》还 参加了全市比赛。他根据焦裕禄的事迹,与 陈发东合作的情景剧表演唱《雪夜探亲人》, 更是远涉邻省江西龙南县参与戏曲艺术交流 展演,尤其是歌曲《我爱故乡爱和平》如今已 唱响和平,轰动全城。
一曲乡愁寄心曲
“我是一朵小红花,开在温暖阳光下,祖 国妈妈喜欢我,我爱祖国爱中华……”这首创 作于1991 年10 月的儿歌《我爱祖国爱中 华》,影响了当时的一大批人,在和平一些乡 间至今还有人传唱,而这首儿歌的作者正是 凌观炉。这次也收录进诗集《岁月如歌》。
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他生在和平县贝 墩镇三多热水村,长在三多河边,多年来也坚 持为家乡而歌。根据家乡民间流传的神话故 事,他整理并创作了《鸡公石传说》,“和平名 山仙人嶂,雾绕仙山生紫光,仙人足迹印石 上,鸡公石故事传四方……”在《贝墩,可爱的 家乡》,他写道:“家乡有条三多河,流进东水 汇东江……”尤其是在《游子回乡情绵长》中 写道“爷爷从小对我听,几多梦里回故乡,一 条大河门前走,松山翠竹好风光……”
当然,作为一土生土长的客家人,凌老还 创作了客家山歌《一片茶叶一片心》《阿锁耕 山歌》等。去年6 月7 日,他创作了采茶表演 唱《精准扶贫赞》“精准扶贫暖人心,山村和 谐气象新,千家万户农家乐,万民齐赞习近 平……”已在和平县进行了多次表演,受到与 会观众的称赞。
本报记者 张涛 通讯员 何浓柱
上一篇:聊天这样结尾的人 一定很爱你
下一篇:割鲁基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