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家佬
■谢亚镜
昔时,东江河上生活着一群以船为家的水上人家,他们有的运货、有的打渔、有的摆渡,靠着一张风帆、二支木桨、几条竹篙,不管暴风骤雨、严寒冰雪,一年四季近乎原始地手撑竹篙脚蹬船,全凭力气讨生活,时人称之为船家佬。
船家佬赖于生存的东江河曲折绵延数百里,由于旧政府疏于治理,罔顾民生,有些河段弯急滩险,暗礁密布,有些河段水深浪高,旋涡暗藏。况且河道有宽有窄,落差有大有小,水流有急有缓,令多少乘船、过渡不识水性者胆战心惊望而生畏。常言说世上三样苦,撑船打铁磨豆腐。船家佬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中谋生,其中甘苦可想而知。他们一般都是一家一船,吃住都在船上,大部分船家因船小装货量小,收入微薄而不请帮工;有小孩的船家为了安全,行船时只能狠心地将孩子绑在船舱里或桅杆上,这样腾出人手摇桨撑篙,企望多赚几个辛苦钱。
船家佬为养家糊口辛勤操劳,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些身单体薄者常常因为装货卸货又行船,劳动强度大,体力严重透支而积劳成疾,导致贫病交加;就是身强力壮劳力较足的船家,天天起早摸黑,年头忙到年尾,家里小有积蓄,一旦碰上河霸盗匪,往往被洗劫一空;更有满载货物的船只行驶在途中,骤然间风云突变雷雨大作,引发山洪泛滥河水暴涨,造成船只失控或避之不及误入暗礁旋涡河段,酿成船翻人亡、葬身鱼腹的悲剧时有发生。每年雨季,河面上总是漂流着很多被洪水撞散的木排竹排,河岸上不时行走着呼唤失踪者名字的人群。为祈求平安,船家佬依俗在每月农历初一、十五取出贡品拜祭河神保佑之余,常常发出“行船走水三分命”的悲叹。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整治了河道,排除了隐患,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提高,东江航运事业得到了很大发展。一大批以生产大队、人民公社为单位的集体所有的机械船、铁壳船、水泥船乃至大马力驳船穿梭在江面上,船家佬祖祖辈辈行船走水的行当随着体制改革渐渐式微,大多数船家佬都加入了集体船队。沿岸乡镇收集的竹木、松、茶油、桐油、麸饼、花生、黄豆、木薯、柿饼、笋干、香菇、木耳等土特产品通过集体船队源源不断地运往惠州、东莞、广州地区。回程装上五金百货、布匹食盐、化肥药品、食粮瓷器等生产生活物资。在当时陆路运输还不发达的年代里,东江水道货运量一时占据了沿江城乡物资交流的半壁江山,以船家佬为主要从业人员的船队,为城乡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东江河上水库电站、跨江公路铁路桥梁次第兴建,城乡物资交流快马加鞭,沿江各地政府部门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着力建设以绿水青山为特色的宜居幸福城镇和美丽乡村。先前行船走水效益小、污染大的落后产业已被淘汰。现在的东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一江两岸山清水秀,城乡建设日新月异。昔日东江河上帆影点点,船家佬百舸争流穿梭忙碌的身影,野渡无人舟自横、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情景,只有流淌在老一辈人的记忆里了。
上一篇:芋头状元
下一篇:傅宁军长篇报告文学《南京先生》出版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