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郝书业余喜欢写作,没事读读书、写写文章,日子过得很是悠闲自得。小报小刊常见他的文章,在当地是个小有名气的作家。他还自费出了诗集、散文集、小说集、评论集……厚厚一堆书也算是这么些年的成绩单。
可是郝书不满足,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登上国家级刊物,希望有朝一日能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在他们那个偏远的小地方还没有中国作协的会员呢。到那时,自己多神气。小小的虚荣心让他有些沾沾自喜,仿佛自己已经加入了中国作协一般。
他不停地创作,天女撒花似的投稿。邮箱大多是从报刊、公众号收集而来的,少说也有几百个。有人对他说现在的编辑大多不看公共邮箱,来稿太多了,私人邮箱都发不完呢。郝书不管,他觉得这么多邮箱不可能都形同虚设,他相信自己的才华,也相信总有那么一个赏识自己的编辑。可是大多数邮件发过去都是自动回复,“您好!来稿收悉。我们将尽快审阅,审稿周期为三个月,审稿结果将以邮件方式回复。如三个月后未收到编辑部邮件,请您对稿件另作处理。”于是,他的稿件总是另作处理了。他搞不清楚是自己文章没有写好,还是编辑来稿太多压根就没有看。他琢磨来琢磨去也是瞎琢磨,根本琢磨不出个所以然来,慢慢的,有些心灰意冷。但是郝书除了写作,也确实没有别的爱好。那就继续创作吧,写不写是自己的事,发不发表是编辑的事。做好自己的事,就不管别人的事。这么想的时候,郝书心情豁然开朗起来。
一如既往地写稿,一如既往地投稿,一如既往地石沉大海——这成了郝书的日常。而他强大的内心早已经百毒不侵,变得不悲不喜。忽然有一天收到北京一家国家刊物的编辑回复:“您好!您的稿件拟这个月留用,欢迎加我微信:186××××××××。”这个信息像一块石头,咕咚一声掉进他止水一般的心里,泛起阵阵涟漪。他又开始欢欣雀跃,又开始充满期待。他迅速加了编辑的微信,“编辑老师好,我是作者郝书,感谢您留用我的文章。”郝书小心翼翼地将信息检查了很多遍,生怕用词不当或者有错别字,引起编辑的反感,到时就竹篮打水一场空了。
编辑说他的文章挺好的,有深度、有现实意义。郝书想总算遇到一个赏识自己的编辑了,有一种遇知音般的感动,兴奋地连声道谢。编辑又说:“我最近出了3本新书,一本50块钱,你有兴趣的话我可以给你邮寄过去。”
郝书想,既然是知音,对方应该也会喜欢自己的书吧?于是回复:“感谢编辑老师厚爱,我也出了几本书,咱们互换着读怎么样?”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郝书的信息和他那篇有深度、有现实意义的文章一起石沉大海。郝书感觉就像吞了一只苍蝇,说不出的滋味。
作者:燕茈
上一篇:点灯人——致全国优秀人民警察肖东森
下一篇:儿子寄来的钱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